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与恐龙打交道的人

  记者 文敏 县委报道组 徐平

  本报讯 说到浙江的恐龙化石,我们不能不提到蒋严根。他是天台县最早与恐龙化石打交道的人,目前,天台恐龙化石的重大发现都与他有关。

  走进曲径通幽的天台城关镇小巷里弄,推开一扇白铁皮大门,那是蒋严根的家。小小的天井两旁堆满了奇奇怪怪的石块和树根,简陋的厅堂里,也东一堆西一堆摆放着种种奇怪的石头。“这就是传说中的恐龙蛋化石。”蒋严根粗糙的手抚摸着其中一块半球形的石头说。

  蒋严根从小就对恐龙有极强的好奇感,后来他进入天台县桐柏电力工程管理局工作,因为常年在野外测绘跑线,给他找恐龙化石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块不同色泽的岩石。 这块岩石有200多公斤重,里面藏着一窝恐龙蛋化石。他小心翼翼地挖掘,竟挖出27颗蛋化石,这在国内恐龙化石发掘中是非常罕见的。他马上联系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后经该馆专家及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考证,这是首次发现的6500万年前白垩纪时代的恐龙蛋化石新种。权威学术杂志《地质通报》把蒋严根发现的这种蛋化石命名为蒋氏天台蛋。

  2012年,一种新的恐龙物种“天台越龙”在浙江博物馆展出,引起不小的轰动。这条奇特的恐龙化石标本发现者正是蒋严根。今年70岁的蒋严根说起十多年前的事,一点都不含糊:“那天是星期五,我在上三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发现了一块巨石,上面正好露出了恐龙化石,保存十分完好,难得的标本啊!”此时,公路施工人员已打好炮眼,放上炸药即将引爆。在蒋严根的要求下,施工人员同意暂缓引爆。他赶紧跑到县政府报告,当时的副县长姜仕仁立即驱车赶到工地进行制止。第二天,蒋严根等人花了一天工夫,把发现的化石剥离出来,送到了天台县博物馆。

  研究人员发现,这块化石标本包括恐龙的颈椎、脊椎、尾椎、前肢和后肢等部位,是浙江省发现的保存最好的恐龙化石之一。这种名叫“天台越龙”的恐龙生活在距今约一亿年前的白垩纪,长约1.5米,比一只狼狗大不了多少,是目前我省发现的最小的恐龙。

  在博物馆的恐龙生活复原图上,有一条恐龙非常奇特,它个子庞大,身上却仿佛长有羽毛,前肢末端有如拿着两把镰刀,它就是恐龙家族中有名的“镰刀龙”。蒋严根第一次见到镰刀龙是在1976年,那时他对恐龙的了解还非常有限。那年,蒋严根在台州地区里石门渠道工程处上班,一次来到方山附近测量,在一块山坡地上发现了一处风化的岩石,隐约可见碎骨头。当地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有人就在上面锉一些石粉,用来止血。一晃过去了20多年,1997年,蒋严根再次找到那块山坡地,却发现有人已经动过那块化石。这下他急了,赶紧写了封信给中科院。那边过来几个专家,这具恐龙化石才受到重视……

  57年来,蒋严根以小学未毕业的学历靠自学掌握了古生物、历史、地质等专业知识,以一己之力挖掘出许多有价值的恐龙化石。《地质学刊》、《古脊椎动物学报》、《中国科学》、《地球学报》等核心期刊上都有他的署名文章,虽然都是第三甚至是第四作者,但他并不在乎这些:“ 我又不评职称,要这些虚名干什么?”他的淡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人生的必然境界——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一颗好奇的童心保留到老。

  大约在亿万年前,天台县气候炎热潮湿、林木繁茂,是一个有湖、有平原的山间盆地,湖水碧波荡漾,四周生长着大片的蕨类和苏铁类植物——这里是恐龙的乐园,形体庞大的鸟臀目恐龙生活在湖水里和岸滩上,体态笨重的甲龙生活在湖边和湿地。直到6500万年前的某一天,一颗行星撞击地球,引发气候骤变,恐龙遭遇灭顶之灾,从此销声匿迹。但恐龙的遗骸以及尚未孵化的恐龙蛋被砂土等沉积物覆盖,在地质作用下,神奇地演变成了“化石”。

  “恐龙”这一名称最早是由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在1842年首先使用的。欧文主要想概括当时已被发现的一些个体较大,样子有点让人可怕的像蜥蜴一样的古代爬行动物,他把它们叫做“恐怖的蜥蜴”,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把它译为“恐龙”。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与恐龙打交道的人 2013-03-26 2952224 2 2013年03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