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记者跟随民间艺人品味元宵——

穿灯巷,扎花灯

  见习记者 白丽媛

  通讯员 曾泽元 潘晶晶 刘天喆

  本报杭州2月24日讯 今天下午,记者走进杭州天水街道灯芯巷社区,只见百余米长的巷子里,排排灯笼高高挂起,巷头巷尾一片通红。一年一度的元宵“钱塘灯会”,是居民们最期盼的节日。

  “宋朝时,灯芯巷里产灯芯,一到元宵节,那里便是杭州城里最亮堂的地方,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起各式各样的彩灯。”社区干部向记者介绍灯芯巷和花灯的渊源,前几年,钱塘灯会还被列入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循着一路火红的灯笼,来到民间艺人卢章林老人的家。每年钱塘灯会上最惹人注目的花灯,准有一只是81岁高龄的老卢亲手扎的。

  走进卢章林老人的卧室,一按开关,整个房间顿时一片亮堂。天花板上悬挂着宫灯、鲤鱼灯、龙灯等10盏精致的花灯,最小的1尺多高,最大的有近1米高,这些大大小小的花灯都外包绸缎,饰以红黄流苏,流光溢彩。

  “先将竹篾绑扎成灯的骨架,四周用铁丝固定。再把裁好的绸布绷紧粘贴在骨架上,贴上花边和图案。最后再挂上流苏,才算做好一个花灯。”老卢说,竹子是从工地上找来 ,绸缎、流苏是在零料布市场里买的,就算每天做五六个小时,每盏花灯最快也要一个月才能做好。

  “为什么我喜欢做灯,因为它亮堂、温暖,能拉近人和人的距离。”听着老卢这番话,记者既体验了一把传统文化的乐趣,也领悟到了更多的深意。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穿灯巷,扎花灯 2013-02-25 浙江日报2013-02-2500028 2 2013年02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