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现代农业

文章导航

现代农业的鄞州探索

  现代农业的    探索

  2012年,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并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省“森林抚育”示范县和全省首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区),获得市级以上荣誉34项……这是宁波市鄞州区农业2012年提交的一份“成绩单”。在这个城市化快速推进、自然资源禀赋相对匮乏、土地瓶颈制约严重的都市新区、经济强区里,鄞州农业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种养高附加值农产品为突破口,探索了一条具有鄞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主动有为地打造了一个现代农业强区。许多举措,为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文 刘梅

用好科技武器 高效农业唱响“好声音”

  在鄞州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土地资源稀缺是现实的短板。但鄞州以科技为支撑,提升地力,加快良种、良法的推广,使粮食高产创建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种源农业成为持续亮点,开创了高效农业的新局面。

  2012年11月27日下午,当农业部水稻专业组副组长张洪程公布鄞州“单季晚稻百亩方平均亩产963.65公斤,创全国记录”的捷报,鄞州农业再获瞩目。在土地资源高度紧张,甚至遭遇60年以来最强台风正面袭击的情况下,鄞州为何仍能创造粮食优质高产的奇迹?归根结底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结果。

  近年来,鄞州先后投入巨额种粮补贴资金用于激励农民参与科学种田,仅2012年,就投入200多万元试验、示范推广等科研经费,对14个国家级、市级、区级粮食科技等项目进行扶持。“甬优1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就是重点试验项目之一。

  比起一般水稻品种,“甬优12”的稻穗更长,茎干更粗壮,颗粒更饱满,谷粒数量远远超过普通水稻,如果大面积推广种植,将为粮食增产带来巨大效果。为此鄞州专门组建了一支推广科学种田方法的高产科技创新团队,他们几乎天天奔波于田野,开展水稻超高产技术研究,使研究成果在现实操作中接上了地气。

  在高产科技创新团队的努力下,鄞州有限的耕地资源成为了高新技术密集区。水稻优良品种、强化栽培技术、超级稻集成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重大病虫害综防技术以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这里得到了集成,并得到了有效运用。通过适用技术的综合运用,“甬优12”等水稻在这里展示了迷人的风采。独创的栽培技术帮助农民精确实现对秧苗大小、秧龄长短、叶色浓淡、每亩田栽秧苗数量、施肥时间和数量、每丛稻的穗数和粒数等细节的控制。这使更大范围争取粮食高产成为可能。

  近年来,鄞州区镇两级先后投入4700万余元用于对20万亩农田进行粮食功能区提升改造。到2012年末,鄞州共建立粮食高产示范方19个,示范方面积达2.57万亩,“甬优12”等水稻良种的覆盖率达到99%。通过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引导农户改变原来传统的单季晚稻种植模式为“麦—稻”和“稻—稻”的种植模式,粮食产量逐步实现每亩1000公斤产量、1000元经济效益的“双千工程”目标。2012年,鄞州单季晚稻攻关田亩产更是达到1014.3公斤,再次创造了浙江省单季晚稻百亩方和单产二项粮食生产农业吉尼斯新纪录。

  在粮食功能区建设加速推进的同时,鄞州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也不落人后。2012年,全区投资7428.42万元,启动1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总建设面积达到7890亩。到目前,已有7个完成建设任务。“两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2012年,全区23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加工值80亿元,加工值超亿元的企业达12家,农业龙头企业共联结区内农产品生产基地24.5万亩,带动农户12.4万户,吸纳农民就业人数达5.8万;175家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1万余户,联结基地17万亩。

  高科技的应用,新技术的推广,不但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起到了巨大作用,也使“种源农业”成为鄞州现代农业发展的持续亮点。

  在国外“种源农业”被称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源动力”,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也是农业科技的制高点。谁掌握了种源,谁就能把握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和领导权。正是出于领先一步的考虑,鄞州种子种苗、种畜种禽产业已经悄然崛起。

  在今年1月18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鄞州区林木育苗新技术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鄞州农业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大奖。这一技术成功解决了南方地区育苗质量差、规格小、成活率低等难题,比传统方式提高20%至30%,且一年四季均能植树造林。该技术实施以来,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林业网袋容器育苗基地,为省内外供苗2000万株左右,并辐射带动全国各地育苗3亿多株。

  在宁波爱卡畜牧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优良基因种猪精液的科研攻关,该公司选育的“杜洛克”种猪精液累计推广30万瓶。母猪经过遗传改良,所产小猪更为膘肥体壮,养殖户经济效益更好。

  2012年,鄞州在容器育苗、生猪人工受精中心等“五大”种业平台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国家级锦鲤繁育中心和国内一流的锦鲤拍卖中心,以及福宁高端原种猪育种基地。其中郭斌锦鲤养殖场凭借种源优势,走出鄞州,在北京、广州等地建立了自己的基地,锦鲤、甲鱼、南美白对虾设施养殖相继走上产业化道路。为加速良种、良技、良法的推广,鄞州农林局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使大塘梭子蟹育苗、青蟹土池育苗等试验相继获得成功,北沙牛保种扩群项目全面实施……鄞州高效农业的“好声音”,持续不断地唱响。

注重安全与效益 生态农业“点绿成金”

  什么是生态农业理想的模式?鄞州探索的结论是:它能够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达成经济、生态、社会的效益统一。一旦生态农业达到预期目标,那么当地的发展环境是优化的,资源是节约的,产品是安全的,百姓是放心的。

  在瞻岐镇岐海牧场,负责人杨宏海告诉我们,他家猪场的粪便和污水通过沼液物流配送,全部得到利用,100%达到了无害化处理,产生的沼液被纳入种植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消化率达100%,真正实现了生态循环。

  杨宏海口中的“沼液物流配送”正是鄞州农业掀开绿色变革的重要起笔。经研究发现,普通人畜的粪便在沼气池经厌氧发酵,经大量微生物的分解消化,产生出来的沼液沼渣养分齐全、肥效高,是一种优质廉价、高产高效、无污染的无公害肥料。因此,鄞州率先在全省开展沼液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建立全省首个“沼液物流配送”企业化运作模式,以宁波长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实施主体,将沼液综合利用技术的施用覆盖至水稻、蔺草、茶叶、竹林、花卉、蔬菜、葡萄、枇杷、牧草等作物。2012年,全区签订配送协议的畜禽养殖场共23家,合计运输沼液8.216万立方。

  鄞州区还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重点,以绿色食品认证为先导,以有机食品认证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培育了一大批农业名品牌和绿色无公害基地。截至2012年,全区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86个、无公害农产品161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32万亩;有机食品15家、绿色食品7家。先后制订和实施各类农业技术标准52项,基本覆盖了水稻、水果、蔬菜、水产、畜牧等主导产业。通过加强产地环境控制,加强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加强监测体系建设,鄞州逐步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程管控,形成了区、镇乡(街道)生产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

  2012年8月,鄞州又在全省率先启动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工作,建成病死猪集中收集点15个,初步建立了“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新模式;9月,宁波长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了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认定;11月,姜山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通过了专家验收;12月,鄞州成为全省第一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区)。

  持续3年时间的“森林鄞州”建设,更是为鄞州区带来遍地绿色。仅2012年,全区就投入2.65亿元,完成绿化项目95个,新增平原绿化面积5000亩, 144个行政村建立村级绿化养护管理机制,向20个镇(乡、街道)100多个村赠送红豆杉、楠木等珍贵树种苗木10万多株。全年共落实开展森林抚育面积3万亩,完成山地造林面积3200亩,珍贵树种造林面积2000亩。全区已拥有省级森林城镇5个、市级森林城镇12个、省级森林村庄13个、市级森林村庄170个。

  当沼液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与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鄞州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高效循环生态农业新格局正式确立;而“森林鄞州”的持续推进,更是给鄞州的生态文明建设锦上添花。据不完全统计,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每年可为鄞州产生综合经济效益达1.03亿元。

培养经营主体 现代农业有支“精兵团”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依靠谁来振兴农业,是鄞州现代农业探索的必答题。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快,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和优秀实用人才向城市和二三产业涌进。鄞州专职农民仅1万余人,且老龄化严重,难以适应农业先进技术与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破题之法,唯有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在鄞州看来,培育新型农民,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海战术”,走“精兵”之路, 从对象的选择,方法的实施到后续的保障,整个过程是个系统设计,需要准确的布局。

  谁是新型农民,在几年的探索实践中,鄞州找准了方向。振兴农业不仅需要良好的知识素养,更需要一颗“甘于寂寞”的心,唯有真心爱农业,真心做农业的人方能扎根农业,发挥无穷的创造力,书写奇迹。因此,鄞州将新型农民的培育对象重点锁定为一批有高中或初中文化、安心务农的种养大户,把扶持对象扩大到中专以上、45周岁以下的农业创业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不放松对大学生从事农业的引导,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志向坚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基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服务,在规模农林牧渔产业就业或创业。截至2012年,鄞州已培养认定新型农民336人,其中种养大户(职业农民)有278人,大学生有 58人。计划到“十二五”末达到500名。

  怎样培育新型农民,鄞州有自己的理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主要区别,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也应该“三管齐下”,缺一不可。

  开展农业学历教育。鄞州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平台,对符合条件的本地籍农民采用自愿报名,政府免费培训的方式,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2012年完成大中专学历教育272名。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鄞州将培训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结合学历教育,聘请相关专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第二层次组织农林系统的80多位技术人员对新型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第三层次由乡镇农办、农业综合管理站组织新型农民培训,针对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采取结对帮教、对口联系、生产导师等方式,开展新技术培训。截至2012年,鄞州已有44人获农业使用工程技术专业助理工程师资格,21人获工程师资格。

  开展市场营销能力培训。传统农民缺乏市场营销意识和市场经营能力,往往是增产不增收、增质不增效。新型农民之所以“新”,最主要体现在“会营销”上。为此,鄞州开办了农民经纪人培训班,培训出89名拥有“农民经纪人”资格证书的农业营销专业人员。通过这支懂市场的营销队伍的带动,鄞州种养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产品质量和效益大大提高。有些农民瞄准市场需求,开发生产虫草土鸡蛋,一斤能卖20元,仍然供不应求。

  解决了培育主体和培育办法,最后的难题是如何稳住这批新型农民,使他们真正能长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鄞州认为关键还是要稳定提高农业的效益和收入,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的吸引力、成就感和荣誉感。通过建立资金补助等扶持机制,2012年鄞州已累计发放新型农民扶持资金近510万元,缴付社会保险资金108万元。建立继续教育机制,鄞州每一位新型农民每年能有20学时以上的轮训时间,并获得免费到浙江农林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进修培训的机会。

  一路上,许多农民向我们诉说着他们成长的喜悦:女大学生姚春梅,25岁回乡租种110亩土地经营起了“百果园”,成为鄞州最年轻的林业种植大户;优秀农民经纪人钟辉积极开拓福建、广东市场,解决了合作社3000多亩翠冠梨的卖难问题,辐射农户上千户;椿霖水产的鲍洪福在全市率先尝试工厂化温室养殖,实现了南美白对虾两茬反季节养殖,单位亩产效益达到4万元;27岁的秦唐勇在鄞州畜牧业“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在浙江西部山区衢州建起了大型生猪基地……看着这支由“技能强将”和“文化新兵”组成的现代农业“精兵团”,我们没理由不相信,鄞州农业的发展又将迎来一片艳阳天。

  总结

  从鄞州的经验看,当地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土地利用高效,生态环境良好,技术支撑有力,流通体系发达,组织体系健全,政策体系完善,经营主体素质较高,产品优势突出,经营收入丰厚,农产品高产、优质、高附加值,具有市场竞争力。其发展为鄞州农业利好作出巨大贡献,为我省进一步探索因地制宜的现代农业提供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浙江日报 现代农业 00008 现代农业的鄞州探索 2013-02-22 浙江日报2013-02-2200011;浙江日报2013-02-2200008;浙江日报2013-02-2200007;浙江日报2013-02-2200010;浙江日报2013-02-2200009;浙江日报2013-02-2200012;浙江日报2013-02-2200013;浙江日报2013-02-2200015;浙江日报2013-02-2200014;浙江日报2013-02-2200016;浙江日报2013-02-2200021;浙江日报2013-02-2200020 2 2013年02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