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湖州吴兴区种粮大户孙梅金——

春耕借贷实不易

  编者按:雨雪挡不住春的脚步,又到一年春耕时。勤劳的人们开始忙碌,在田间地头组成早春最美的图画。本报推出“早春问农事”系列报道,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合作社、种粮大户和普通农户,问农资、问资金、问耕地、问成本、问劳力,了解农民的难处和期望。

  本报湖州2月21日电

  记者 江晨 见习记者 沈吟

  通讯员 张蘋 薛卿

  上午9时,细雨濛濛。穿过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门,“人勤春早,地肥粮丰”的春联映入眼帘,负责人孙梅金正带领社员保养拖拉机、插秧机等农用机械。

  农闲时分,这个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最大的种粮大户一刻也不敢停歇。

  “农历腊月廿六那天,我和儿子、小舅子还在长兴和平镇代人耕田,那里要种植芦笋、菊花。年前平整、开沟了200亩,还有300多亩没完成。”60岁的孙梅金眼巴巴地盼天晴,合作社里有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机30多台,设备不动,周转不到资金,意味着老孙春耕备耕的资金还没着落。

  帮周边农民整理土地、清沟排水、除虫除草,每亩可赚120元。赚钱不多,老孙仍然愿意:“积少成多,每年出租机械、代人耕田播种也能收入30余万元。”

  2009年,老孙和其他5名农户成立合作社,共投入700多万元。几年下来,仍欠款260万元,其中包括向银行借贷的100万元,向供销社借贷的50万元,其余依靠私人集资。

  “向银行借贷的月息是8厘,私人借贷的月息要1分。”老孙说,“每个季度要向银行还款2.4万元。1万元利息,相当于30亩田白种。”相比向银行借贷,老孙和社员更倾向于私人募集,“虽然利息偏高,但还不出本金时,先还利息款也行。”老孙说,银行农业贷款利息不算高,但他不能适应银行的还贷制度。

  “有时资金实在周转不过来,哪怕晚1个小时,下次贷款也会非常难,必须准备好流动资金。”这对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缺乏短期流动资金的老孙来说非常困难。

  每年三四月,是老孙最焦虑的时候。这段时间,小麦没收、稻子没种,而化肥、农药、种子准备却需投入大量现金。银行还款又催促得紧,需要还本息时,老孙只好找开经编厂的女婿借钱周转。

  根据去年的价格,老孙计算2013年即将投入的各项成本:“购买‘甬优12号’稻种4000斤,每斤74元。复合肥每吨4000元,普通化肥每吨 2400元,一部拖拉机加进口机油就要2000元……”

  今年,老孙打算将种植规模由原来的2690亩扩大到3300亩。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需要再购买两台共计30万元的插秧机,新年,整个合作社又要投入100万元。

  老孙去银行问了政策,这新增的100万元贷款,需要两家企业的夫妻双方同时签字担保。“不是亲戚朋友,一般人都不愿意担这个风险。”除了女儿、女婿的经编厂,另外找一家担保企业让他“磨破嘴、跑断腿”才刚刚落实。

  2012年老孙的合作社收入不错,冬种小麦、夏种晚稻,全年利润53万元。在孙梅金1000多亩绿油油的小麦田里,麦苗已经长到10多厘米高。他说,今年雨水充足,播种早,小麦长势要比去年好。

  “种粮靠天吃饭,尽人事听天命。”老孙说,他所能做的,就是将保养机器、田间平整、晒稻种这些准备工作做足,辛勤耕作,期待有个好收成。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春耕借贷实不易 2013-02-22 2916703 2 2013年02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