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7年后,记者重访乐清昌门村——

农民见面 先派名片

  本报乐清1月21日电

  乐清日报记者 梁梓

  乐清最北端高山上的昌门村,50岁的项亨考穿着一身黑色夹克衫,在村口等候。

  昌门村紧挨台州黄岩区,因地理位置相近、语言相通、交通便利,大部分村民移居到了黄岩,或是外出打工,项亨考是少数执着留守的村民。

  7年前的春天,我沿着翠竹掩映的山道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昌门村,记住了这个美丽的村庄。那日,项亨考和妻子在家门口一边切着菜头,一边与我讲着山里人对土地的虔诚。

  7年后,村口建了迎客亭,曲曲折折的小路消失了,宽阔的水泥路直通项亨考的家。“新修的水泥路,可通往镇上、各个村里。我弄了一辆三轮车,去哪里都方便了。”项亨考说着,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写着供应高山有机腌白萝卜。

  昌门村附近开了一家农家乐。看着来山里的客人络绎不绝,项亨考想着弄点山里货卖给山外人。没想到,一年可卖出2万余斤的腌萝卜。

  项亨考的妻子毛素云在农家乐打工,一个月有两千元收入。如今,两个女儿已长大成人,生活殷实了不少。前两年,项亨考把老房子翻修一番,外墙也贴上了瓷砖。

  “弟弟回来了,现在家里可热闹了。”项亨考说,10年前,大哥在上海开小卖部,搬出大山。去年,弟弟一家三口回到老家,不打算再外出了。

  临近项家时,听见低沉带着韵律的机器声。“这是织布机的声音。弟弟花了20多万元,从柯桥买了三台织布机,做点加工生意。”项亨考说。

  “我和妻子日夜轮班,一天一夜下来,可织百余米的衬布。”弟弟项亨顺说着带我来到屋后。两间新搭建的简易房靠着山边,三台织布机不停地工作着,偶尔有断线时,妻子张荷娇麻利接上。

  项亨顺说,夫妻拿出几乎毕生的积蓄买了织布机,打算以此为生。张荷娇说,她们到过河南、湖北、辽宁等地,都没有赚到钱。现在就靠这几台织布机,想着把儿子培养好。他们15岁的儿子小淇在乐清市区上初中,一年要花费上万元。

  织布机是老式的,但带来的声音让山里融入了现代的气息,在青山翠竹间回荡。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农民见面 先派名片 2013-01-22 2863871 2 2013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