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评选活动折射出浙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浙商启动“科技模式”
陈樱之 项盈盈
投票竞选热火朝天的第四届“科技新浙商”评选活动,即将在本周正式公布结果,10位“科技新浙商”将因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而成为浙江商界备受关注的代表。据该活动的主办方代表—浙江科技报总编辑吴伯正介绍,近年来,浙商对这项荣誉的参评热情越来越高,竞争几乎可以用“白热化”形容。他笑着表示,显然,科技的重要力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浙商体会到了。
追溯“科技新浙商”评选的脉络,我们可以看见越来越多的浙商群体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如何开始把目光锁定在“创造”、“智造”上,从而涌现出拥有新思维、新技术、新专利,科技型、智慧型、知识型的新浙商。
“科技”,折射浙商群体的转变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影响我省经济,作为以出口加工为支柱的浙江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鼓励浙江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顺利走出困境,在省内树立一批加大科技投入、逆势上扬的典型,显得非常重要。于是,2009年,在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几家媒体联合举办的“科技新浙商”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吴伯正说,当时定下名称叫“科技新浙商”,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更注重参评企业“成长性”,二是重点推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如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行业取得卓越成就的浙商。当然,也觉得这个优秀浙商的群体与传统浙商不一样,比如当时已经评选多年的“风云浙商”注重的是企业影响力。
“科技新浙商”第一届评选活动开始时,主要是由各市、县科技局推荐,也有部分行业协会、商会推荐,当时收到推荐材料150多份,网络总投票数达到了230万余人次,短信125万条,信件13000多封。到了第二届活动推出,已经不需要动员、发动了,企业家基本上是自荐的,其中不乏李书福这样的浙商大佬。这些浙商虽然早已成名,但对评选表现得非常积极,甚至可以说非常渴望能跻身于此行列。经济学家魏杰建议,“科技新浙商”不仅仅应是新兴行业里的开拓者,也应该包括传统行业中的创新、提升、改造者。所以到第三届科技新浙商评选时,适当调整了评选标准,传统企业的转型、经营方式的创新、行业的新发展方向的引领,都属于“科技新浙商”的重点推荐标准,评选范围也扩大到了全球的浙商。一批在境外创业的新一代从事高科技产业的浙商,一批传统行业的创新发展者也成为了“科技新浙商”的候选人。
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寿建刚说:所谓的“新浙商”新在哪?四年前启动这项评选时,我们就希望它定位于新阶段、新动力、新产业、新面孔,目的就是为浙江的发展寻找新力量,树立新优势,探索新道路。具体说来,这项活动要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通过评选造势,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的氛围,并且确立起企业才是创新舞台上的主角这个理念与形象。第二,通过评选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推动浙江企业转型升级,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康庄大道。第三,通过评选改变传统浙商的形象,给浙商这个品牌注入新的内容、新的活力,使浙商这个群体与品牌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能够长盛不衰,浙江也因此获得持久的发展优势。“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这四年的评选,这项活动企业参与的踊跃程度一年比一年高,社会的关注度与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所期望期待的这些作用正在逐渐发挥出来”。
目前, “科技新浙商”开始出现了与“风云浙商”交叉的现象,如何理解这种重合与交叉?科技新浙商第一届代表、浙江银江科技集团董事长王辉说了这样一段话:“以前很多省外的地方政府很欢迎浙商去投资,但是现在很多地方不那么欢迎浙商了。因为这些年下来,一些浙商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来就炒’,炒房子炒地,‘捞一票就走’,对当地的产业经济产生不了很健康、很有效的推动作用。有了‘科技新浙商’的身份标签,大家就会对我们浙商这个群体有新的认识,我们是做科技的、有技术的,是能够对他们的产业经济起到持续健康的拉动作用的。这样的浙商才是受欢迎的。”
创新,各类新浙商的标签
“不是进入高科技产业的才是科技新浙商,我们现在更关注多样化的科技创新,传统企业的转型、经营方式的创新、行业的新发展方向,背后都有科技力量。”关注“科技新浙商”评选的著名风投人士这样说。
据统计,30位已当选的“科技新浙商”,在行业分布上,基本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是传统产业提升的佼佼者,企业的成长性良好,至今为止,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在评选前后成功上市。这些新浙商都在50岁以下,持有相对较高的学历,不少人有海外留学创业的背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新浙商所在的企业,大多很舍得在科技上投入。
入选的“科技新浙商”用事实证明:科技不是最新的就是最好的,寻找到最适合企业发展的转型之路,就是最恰当的。
做LED屏的宁波GQY视讯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启寅,将智能电动两轮车开到了颁奖礼上,这个小家伙可与美国前总统布什骑过的segway车媲美。这是高科技引领的新产品;
森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俞巧仙,大面积人工栽培铁皮石斛试验,成活率达98%,填补了我国在挽救名贵珍稀濒危中药材技术上的空白,在最传统的产业成功取得科技新突破。这是传统行业中的另辟蹊径;
吉林省吉喆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明伟,在遥远的东北粮仓,进行盐碱地机械化规模开发整治,成功种出稻米。这是浙商以科技闯天下的代表。
“每个敢于创新的浙商,都是科技新浙商;每个科技新浙商,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主办方这样说。
“科技模式”,推动浙江3年达成目标
从岁末年初的各种论坛和聚会上,记者听到,浙商们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话题不再是“投资什么”,而大多聚焦到了“如何创新”和“怎么转型”。越来越多的浙商认识到,只有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以自主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拥抱新的发展机遇。
“不创新,企业就没办法生存下去。”近年来,这句话已得到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主的重视,他们在赚钱的同时,对研发也越来越舍得砸巨资,众多浙江企业正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科技型产业转型。“十一五”期间,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居全国第二,在大型空分设备、汽车设计制造和纯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新药创制、器官移植、农作物品种选育、城镇污水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创新成果。
我省提出,到2015年,要在全国率先进入创新型省份的行列。“创建创新型省份,主要要依靠企业为创新主体。”寿建刚说,“今后,浙江省组织的各类竞争性行业,从研发到产业化实施的项目,都将鼓励以企业为领头,联合高校,产学研结合来实施项目。” 题头照由吴元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