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爆炸力学奠基人郑哲敏

  本报杭州1月18日讯

  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章燕飞

  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18日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郑哲敏1924年10月出生于山东济南。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至195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哲敏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他长期主持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倡导建立了多个新的力学分支学科。

  郑哲敏院士祖籍浙江鄞州。今天,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上郑院士的学生、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丁雁生,为我们讲述郑哲敏的科研人生和他对浙江的回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一个小型爆炸成形实验正在进行。科研人员屏息静气,只听“砰”的一声,一块5厘米见方、几毫米厚的铁板被单发雷管炸成一个小碗。大家欢呼雀跃。所长钱学森兴奋不已,拿着小碗给大家看:“可不要小看这个碗,将来卫星上天就靠它了。”

  正是这次实验,让时任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预见到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并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他将开创这门学科的任务交给了郑哲敏。

  郑哲敏的科研项目,向来都是以国家重大、急迫的需求为选题方向。“两弹一星”研制期间,他用爆炸成形的办法造出火箭的零部件,为中国火箭上天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开始地下核试验预研时,他独立地与国外同行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并应用这个模型对地下核试验当量作出了预报。

  “他的学术成就非常高,从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师从郑哲敏31年,丁雁生感受颇深。力学研究涉及领域宽广,在大西北,郑哲敏看到大片黄土或戈壁滩遇到大雨容易形成泥石流,冲毁铁路和房屋,他经过长期思考和调研,提出了力学应面向地学的观点,组织开展了环境和灾害流体力学研究。在他的倡导组织下,我国建立和发展了灾害力学、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

  在学生眼中,郑哲敏是一位“学高为范、身正为师”的先生。丁雁生说,尽管先生年届九旬,依然会每天上午来力学所指导年轻科研人员。先生思维敏捷,学生们遇到的疑难问题,先生看看图片、录像,不到半小时就能给出非常中肯的建议。“更难能可贵的是,只要力所能及,先生都会去高校、人群中做一些力学科普,让力学走进公众。”

  郑哲敏的学术修养,与他的家庭背景有着很深渊源,他的父亲从小家境贫寒,虽学徒出身却聪慧过人,被上海亨得利表行派去山东开分店,7个子女全部送进学堂。郑哲敏从小就受父亲熏陶,做人诚实、实在,凭实力。他一生刚正不阿,一心向学,并取得卓越成就。

  去年,国家启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郑哲敏将此事特意委托给丁雁生。郑哲敏与浙江的不解之缘才得以渐渐为外人所知。“先生曾两次回到过鄞州家乡。”丁雁生说,第一次是在1937年,郑哲敏在山东念初一,接到祖父母病重的消息,一家人赶去宁波看望,郑哲敏在家乡住了半年。第二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凑巧力学协会在舟山召开,郑哲敏顺道回了一次家乡。“去年,鄞州区邀请先生回家乡,先生本欣然答应,后因身体原因无法成行,他觉得非常遗憾。”故乡,始终在他心中。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爆炸力学奠基人郑哲敏 2013-01-19 2881396 2 2013年01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