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沈子林:酒酱文化 越品越香

  记者 金敖生 通讯员 潘秀玮

  走入沈子林的小客厅,仿佛进入一个小型的酒酱文化博物馆,四周的橱子上,全是酒瓶、酒坛、鸡头壶、酱菜钵、酱油桶、酱园招牌……

  今年68岁的沈子林出生在绍兴一个酱园世家,其外公还与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是堂兄弟,他称寿镜吾为二外公。他年轻时支过农,当过民办教师,上世纪70年代子承父业,进了当时的绍兴市酿造厂,几年后成为全省第一位酿造技师。

  酒缸、酱缸、染缸,是绍兴人自己概括旧时主要产业的形象说法,意思是绍兴是以酿酒、酱园、印染为主业的。而这“三缸”之间,酒缸、酱缸比较接近。在工作之余,沈子林慢慢对研究酒酱文化产生了兴趣。

  他喜欢收集酒酱文化的实物、资料。有一次,他去嵊州一家酱品企业指导。中饭后,他去寻访一位曾从事酱业的老人,发现老人家里的煤球堆里,竟有块老字号的崇仁酱园小招牌,这招牌有近2米长,他花了50元钱买下来,如获至宝地带回了绍兴。

  他的每一件“宝贝”,几乎都有一个故事。为得到一张谦豫酱园的“六吉牌”商标,他先去求当地一位书法名家的墨宝,然后再与人换这个商标。他拿出这张商标给记者看:“这是1869年的旧物,虽已破损,却十分稀罕。见证着那家老字号酱园的历史。”

  他说:“绍兴的黄酒业现在仍很兴隆,但酱园的鼎盛阶段已不复存在,因此我更注重保存酱文化历史的原始材料。”在他的客厅里,记者见到了旧时沈通美酱园的石碑、咸亨酱园和刘合兴酱园的大旗,谦豫、通美酱园的商标瓶贴及其他实物。

  他还用大量精力收集相关资料,共收集了1350多家绍兴酱园、酿酒厂的文字资料和200多张老字号照片。他将这些资料分类整理,形成了12本书、200多万字,分别名为《绍兴酒缸》、《绍兴酱缸》、《绍兴老字号溯源》、《鲁迅与鲁镇食品》等。记者翻开这些他自己打印、装帧的书,内容非常丰富、齐全,有酒酱方面的习俗、文化,也有具体的制作方法。

  沈子林希望自己整理编写的书能够正式出版,但目前资金有困难,他希望得到社会的资助。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沈子林:酒酱文化 越品越香 2013-01-15 2860048 2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