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丽乡村·村口树

常回乡看看

——长大后,对村子里的记忆,很多是由母亲来填空的

  安吉 杨奎强

  我的家乡在西苕溪边,那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村子,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曲曲折折、铺满鹅卵石的小径,一抱粗的大树。这些古村落的标志性物件,至今依然可见。

  从初中起,我就离开村里到外面读书,然后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回家乡的机会并不多。对家乡的回忆,更多还是儿时捉鱼摸虾、偷桃之类,还有就是“落后”二字总是伴随左右。落后,这样的标签,贴在自家的老家上,总会让人觉得有些不自在。

  安吉是个山区,七山一水二分田,我们村偏偏位于山区的平原,除了田,还是田。不像别的山村,两年一度的毛竹砍下来就能卖钱,旱涝保收。特别是每年的冬季,父亲总要带着我们,到山村里的亲戚家,说说好话,让我们去他们家的山上捡点柴禾,因为平原里没什么东西可用来烧饭。每年这个时候,我感觉最难受,总觉得被人瞧不起。

  长大后,对村子的记忆,很多是由母亲来填空的。她经常往返于老家和我家,总会带来一些村子里的新鲜事。母亲的絮絮叨叨,一开始还是张家长、李家短的,后来慢慢变成了村里的一些大事。一会儿说我小时候常玩的西苕溪要搞漂流了,一会儿说村里要建菜市场、医务室、幼儿园了,过段时间又说舞台建好了,现在妇女们跳排舞不用到隔壁村去,也不用看隔壁村妇女们的脸色了。看得出,她是真的欢心。

  于是我也在她的叙述后,一次次地返回村子。家乡也没让我失望,一次次地给我欣喜。道路硬化美化了,自来水入户了,垃圾袋装化了,古民居也被保护起来了。更为真切的感受,是我从父母亲的眼睛里,看到了更多的自信和自豪。某天,我找到村支书,希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尽自己的一分力。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也帮忙争取了一点资金和项目,虽然不多,觉得能为村里减轻一点压力也好。

  现在,妻子说我回老家的频率越来越高了。想想也是,只要有空,周末总要回村里一趟,可能是为父母亲送感冒咳嗽药回去,但更多的可能是啥事没有,就回去转转看看。我在想,是什么挑动着我乡情的神经?答案现在也越来越清晰了。那是家乡的发展,家乡的变化。

  那张在心头隐约贴了多年的“落后”标签,终于不在了,真好。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村口树 00022 常回乡看看 2013-01-15 2870511 2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