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丽乡村·村口树

近乡情更怯

——希望我们的故事,能叩开你的心门,释放你的乡情

  本报记者 邓国芳

  不久前,接到一位老乡读者的电话。他问我,发来美丽乡村周刊邮箱的投稿收到了没?尔后,借着“老乡”的名义,彼此在电话中聊了许多。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按理说,老乡的投稿,你一定要照顾的。湖州人都很讲乡情的,可你怎么看起来有些淡漠。”一时间,我竟不知如何接话。

  乡情于我而言,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来浙江日报后,我从没主动回老家安吉县采访过,直至领导两次下派任务。于是,我以省报记者、家乡儿女的身份,见到了老家的村委会主任,并诧异地发现原来他就是小时经常照面的某某某。但那并不是很愉快的久别重逢,也不见得轻松。或许,只因我心存芥蒂。

  老家自然村在一个狭长山弯的最深处,名叫石家坞,距赤坞行政村中心大约2公里,不算远。或许村民都很老实,习惯守着山林土地过日子,所以生活过得比较紧巴。与村里其他地方相比,算是比较落后的,孩子们穿得也很朴素。正因如此,石家坞出来的孩子,总会被人瞧不起。记得小学校长就曾在公开场合断言,说“石家坞出来的,没一个好学生”。这句话,深深地烙刻在了我的心底,一种刺痛的感觉。

  两个月前,为采写本报“我们这十年”栏目稿,我又再次被派回老家采访。安吉县委宣传部一位领导得知我回来后,就几次打电话过来,说老乡记者回来了,总得见个面。那时,我总想,最好他太忙,见不了面。反正我写完稿子,第二天一早就要回杭,何况还要带父亲和大舅一起到浙医一院做检查。

  谁知,宣传部领导终究还是来了。或许是被他的诚意感动,我竟很意外地主动提起了“乡情”这个话题。我说,我最近一直在反思,为何别人在夸赞安吉时,心底没能滋生出浓浓的自豪感。或许是因为儿时的心结,或许又是因为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风生水起,但我老家所在的行政村仍旧一般,或者……我不断给自己找原因。

  于是,这位领导讲述了他的故事,就在以下的文章中。从他的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也深深地意识到,我并不是没有乡情,只是把乡情藏得太深了。我与他,都有类似的儿时经历,不那么愉快,还有些伤感,但他却很宽容地放开了过去,在家乡的美丽蜕变中找回了乡情的归属感。

  末了,他问我何时回。我说,明天一早,还得带家人上省城医院看病。他说,这么多人坐大巴不方便,宣传部安排辆车送你们吧。我连连推辞,觉得有负担。第二天,我特意提前半小时,早早来到客运站,与父亲、大舅汇合,打算买车票回杭。谁知,杨部长到酒店门口没接到我,猜想我可能自己来车站了,于是直接奔到车站把我们截下,还把父亲随身携带的活鸡、鸡蛋、衣物等,“抢”放在后备箱中。

  后来,我得知,那车是安吉县委宣传部最好的一辆车。坐在宽敞的车上,父亲和大舅觉得有点小兴奋,而我却陷入了深思:或许,是时候打开心结,慢慢把深藏于心底的乡情,逐渐释放出来了。

  这就是为何今天“村口树”版面要以“乡情”为主题的原因。希望我们的故事,也能叩开你的心门,释放你的乡情。无论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只要真实呈现,相信就能美好。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村口树 00022 近乡情更怯 2013-01-15 浙江日报2013-01-1500010 2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