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文章导航

灶头边的村庄

——浙江乡土美食的寻味之旅

  美味在 家园在

  本报记者 蒋蕴

  过去,只要走进农家厨房,循着香味,便会看到灶头。

  对乡土美食而言,灶,大概是五味最亲密的调和地。这番纯正的生活气息,只有在炊烟袅袅中,方能展现岁月的浓香滋味。

  这些年来,农村的灶头也越来越少了。作为中国式厨房里的一道独特景观,灶头的很多寓意,是对柴米油盐平凡生活的满足和憧憬。

  美食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中国人奇迹般地将它化成一个丰富的江湖。而这其中的殿堂之作,并不在光怪陆离的馆子里,而在坊间街巷,阿公阿婆的手艺里。就像一碗手工面,必须要用家常的炊具才最美味,中央厨房再先进的大锅,都做不出那样的味道。只有古老和粗朴的方式,才制造出丰腴完美的口感。

  这是一次独特的寻味之旅。

  11个地市,从海岛到山区,从城镇到乡村。我们去访问的,不仅是美食,更多的是美食背后的东西——一片有山有水的地域、一个有共同生活习性及风俗的族群,或者一些值得叙说的故事。

  食物,是认识世界的中转站。

  清新的乡间空气,仓廪内的粮食香味,也许还带着黄酒微醺的醉意。自然的美、食材的美、碗皿的美,更多的,是人心的美。我们见到的,算不算是源于浙江的“乡村好味道”?在灶头边的村庄里,有真切的浙江乡土现实:与自然的交融变迁,与外来客的相处之道,对家园的忠诚和眷恋。

  难怪,不管在浙江以外的什么地方,笋干、梅干菜被做得多么荒腔走板,人们依然对它的朴实,表现出极大的喜爱。若不抱一颗田园之心,就很难领略那般独有的香味。而与浙江各地的食物相遇,也意味着挖掘各种有趣的差异,体会各种口味、肠胃、灵感、想象。

  当得以落座在某个冬夜的排档,迎接一碗个子不小的砂锅煲,体内的寒气被浓汤一点点驱散时,你也和这个地方热情地融为一体了。美食中最有吸引力的,就是这般纯正并真实的百姓生活体验。

  美食是一种共同的语言——透过自我探索,引动乡土的热情,思考这块土地的未来。我们有一种野心,这趟寻味之旅,会一直走下去。有一天,你可以拿着我们的文章,延续这股对乡、对土的关怀,去寻找心里的故乡。

  它不只是一场“美食总动员”,而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记录和念想。

  我们在任何季节都被食物包围,食物也让我们感受季节的交替。再过一个月,全中国就要迎来最温暖的佳节。谁家灶头无烟火,人伦天乐养身怀。贴上了无数个“家庭日”标签的聚餐,一勺、一瓢,一汤、一羹,从嘴里,滋养到了心里。

  那些让人齿颊生香的味道,会感染到你吗?

  就是这些简单的食物,喂养我们简单地长大。也是它们,一阕名叫“乡土浙江”的纯正田园牧歌,温暖着任何一颗在外奔波的心。

  第一季

  自然的味道

  隆冬时节,在浙江西北部的安吉山区,北纬30°38′、东经119°41′之处,鹅黄稚嫩的笋尖,用力撑起肥沃的土壤,探寻外面的世界。竹林下,还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行走其上,丝毫觉察不到泥土里的萌发。

  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我们依然为能寻得这种最初的美味而欣喜,更视之为比海参、鲍鱼更珍贵的美味,又仿佛于阡陌街头邂逅一位美丽姑娘,内心充满了愉悦、幻想与期待。

  历经工业化时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的空气、水、土壤,都已被潜移默化地改变。这种改变,或许无声无息,但从泥土、海水、空气中生长起来的乡土美食,会用它味道、形态、数量的转变,诉说今非昔比的境遇。

  为何眼前的乡土食物,再也吃不出原来的味道?记忆中的乡土美食,到底经历了什么,怎会失了原味?又或者,我们需要怎样努力,才能让那些乡土美食重归原味?这是一次乡土美食的诘问之旅,亦是对自然和生态的重新审视与思索。

  详见18版·笋

  第二季

  时间的味道

  如果问,这个世界上,什么是最强大的。答案,或许就是时间。时间,能改变一切;世上,难有永恒的东西。地球45亿年、生命10亿年的演化史中,沧海桑田已不在话下。

  然而,当时间投射到人类个体上,并不悠长的时光里,面对改变,我们依然会怅然若失,即便那是更好的未来。而在我们的脚下,工业化和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来。钢筋水泥铺向田园的同时,乡土美食也随之变迁、消亡、重生。

  那是时间的味道,能让土里土气的粽子,走进现代化的工业厂房,飞向遥远的彼岸和陌生的国度;那是时间的味道,能让浓郁入味的萧山虾油鸡,在倡导健康饮食的今天,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是时间的味道,能让溢香街头的葱包烩,因为城市的整洁、文明淡出街巷,却走上杭城酒店的餐桌。

  时间,改变了灶头上的村庄,锅里的乡土美食,也跟着城市化的脚步,走出了别样人生。

  详见19版·安仁鱼头

  第三季

  家园的味道

  时钟滴答滴答,游子归心似箭。春节的脚步临近,故乡那头,忙碌的身影不曾停歇。悬着冰凌的屋檐下,是父亲挂上的咸香四溢的腊肉和酱鱼?年夜饭里,母亲会否端上我们念念不忘的粉蒸肉?

  味觉,从来都未能远离思考,也从不欺骗内心。久居都市的我们,会对乡土菜情有独钟,那是城市繁华之外,都市人对田园生活、原生态美食和美丽乡村的向往。我们试图从简单、浓郁、乡土的食物中,寻得一丝丝慰藉。

  慰藉,是妈妈菜的味道,是家园的守望。我们站在土灶头边,看着母亲在偌大的铁锅中,烧出一道道浓香扑鼻的菜肴。那些乡土菜,带着火柴和泥土的天然香味,驻进我们的梦中,直到白发苍苍,依旧挥之不去。于是,我们想念且追寻着。

  分享你记忆深处的乡土菜,也分享你的故事,用一种愉悦的心情,讲述心中不变的美好家园。

  详见20版·葱包桧

  第四季

  泥土的味道

  传说,上古之神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后,再用黄土造人,遂成了今朝炎黄子孙的我们。而今,我们虽不必纠结于人类是否造自于泥,却无法忽视泥土与我们的休戚依存。

  有泥土的地方,便是生命开始繁衍和轮回的地方。尤其是大地铺上银灰的水泥、亮黑的柏油后,那些远离泥土的人们,总会在城市某一隅的寂寞时刻,清晰、强烈地回味起泥土的味道。

  黄泥墙、泥土地、烂泥路、泥腿子……泥土,意味着山野、田园,意味着远离世俗的农村,也意味着人们最初的心灵家园。而从泥土里孕育出来的美食,因为带着泥土的芬芳,总会给人以醇厚、质朴的回味与遐想。

  乡土美食,离不开乡土社会,离不开美丽乡村。于是,我们走进美丽乡村,发掘那些与村庄同步脉动的乡土食物,寻找记忆中不曾褪去的滋味,体味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留住乡土的灵魂,品得不变的美味。

  敬请期待下期

  寻味者说

  乡土菜所用的原料,大多是本地特有的物产,是“居家常有,不烦远求”的寻常之物。浙江民间的“八大碗”、百家宴,乡间农家的祭祖宴、上梁酒,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菜点,无不蕴藏着深厚的乡风食俗和人文内涵,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源泉,会给浙江饮食文化创新带来无限遐想。

  ——省商务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周日星

  浙江是乡土菜文化相当丰富的地区,像小小一块东坡肉,就集中了很多地区的烹调特点,不仅是乡土的肉,也是文化的肉。编辑乡土浙江菜谱,是振兴浙菜的起点,配合这本菜谱,建议同时编写一部《浙江饮食史》。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饮食文化专家林正秋

  这个季节,各家各户门檐下挂的酱鸭、鱼干,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一道人文景观。浙江菜大部分源于民间,许多就是寻常百姓饭桌上常见的饮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乡土菜的挖掘推广,也是对地方文化的延续传承。

  ——中国烹饪大师、杭州酒家总经理胡宗英

  只要看看名字,就知道浙菜如何将原汁原味的草根性显示得淋漓尽致。宋嫂鱼羹是“宋嫂”的原创,叫花童鸡就更不用提了,叫花子发明的做法。乡土菜是中国菜的源头,现在返朴归真,正是体现了自然本味和朴实美味。

  ——中国烹饪大师、新新饭店董事长徐步荣

  在建德,我拥有一万多亩种植养殖基地,生产最纯正的原材料。我一直相信,好的菜肴来自好的食材,外加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年来,我一直努力挖掘、整理和研究古严州府的文化和美食,以乡土菜为核心打响饭店品牌。

  ——严州府餐饮公司董事长王拥军

  以独特视角,展现浙江饮食文化温暖而又质朴的一面,《中国浙菜——乡土菜谱》将寻求内容上的突破。乡土菜里蕴涵着亲情与乡情,那些妈妈的味道、外婆的味道,通过食物表述出来,人们心中的那一块柔软的地方会被触动,寻味乡土美食,就是寻找舌尖上的家园。

  ——红旗出版社总编辑 鲁强

  “中国浙菜——乡土菜谱”征集令

  去吧,到乡土去!去寻找山乡田园里最醇美的味道,最浙江的风味,最草根的浙菜文化风景。

  由浙江省商务厅、省农办、省财政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推出的“中国浙菜——乡土菜谱”征集活动盛大开锣。我们向所有热爱美食、喜欢江南文化、关注美丽乡村的朋友、单位发出“征集浙江乡土菜品”总动员:

  如果你身处乡村,亲手做出过一道道农家料理;

  如果你曾游历农家,品尝到这片土地上一个道地小吃;

  如果你曾在偶然场合邂逅一桌乡土宴席,它散发着浓浓的亲情与家乡的味道;

  把它们记下来,把它们拍下来,把制作者的心得记录下来,用朴实的语言告诉所有人!

  “寻尽乡土美食,唱享浙菜文化”。读者可以登陆浙江在线“中国浙菜——乡土菜谱”活动页面,发送美食照片及简要文字说明,或者投稿当地农办、餐饮协会(总咨询电话:0571-87066324),即有可能登上《中国浙菜——乡土菜谱》,共谱浙江乡土美食地图!

  也可@浙江日报美丽乡村,投稿53882827@qq.com,诉说你的惊喜发现。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灶头边的村庄 2013-01-15 浙江日报2013-01-1500012;2860418;浙江日报2013-01-1500014;浙江日报2013-01-1500018;浙江日报2013-01-1500024;浙江日报2013-01-1500026;浙江日报2013-01-1500015;浙江日报2013-01-1500019;浙江日报2013-01-1500023;浙江日报2013-01-1500027;浙江日报2013-01-1500016;浙江日报2013-01-1500020;浙江日报2013-01-1500022;浙江日报2013-01-1500028;浙江日报2013-01-1500017;浙江日报2013-01-1500021;浙江日报2013-01-1500025;浙江日报2013-01-1500029;浙江日报2013-01-1500013;2871702;浙江日报2013-01-1500031;浙江日报2013-01-1500030 2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