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乐清湾北部的西门岛,因一座跨海大桥而改变—

红树林迎来春天

  温州乐清湾北部,雁荡镇的西门岛码头,停泊着一排排渔船。以前,这些渔船除了打鱼,还担负着摆渡的使命。2010年,沙门岛大桥建成通车,又让这些渔船回归于捕鱼的本职。

  不久前,我们特意乘上渔船,摆渡到西门岛。小船悠行于海面,仰望气势恢弘的沙门岛大桥,别有一番感触。一座桥,结束了雁荡镇和西门岛必须摆渡才能与外界交通的历史。西门人相对封闭的过往生活,也悄然改变。

  这座桥,改变生命的长度

  过去,西门岛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行与否,完全取决于潮起潮落。大海,哺育了他们,也曾决定着他们生命的长度。西门岛村,生于岛、长于岛的赵昌军,对此有着切肤的感受。

  1989年3月初8上午8时左右,赵昌军的母亲突发重症,急需去陆上的大荆医院诊治,当时潮水还没有上涨,无法行船,等了1个小时左右,赵昌军发现,潮水虽然有所上涨,但还没到涨得最高时,如果此时行船,船很有可能搁浅在海涂。

  然而,病床上的老母亲病痛难忍,已等不及海水上涨了。他顾不了那么多,急匆匆背着母亲赶上渡船,奔赴医院。渡船顺利地载着赵昌军母子,渡过了前半部分的水路。然而,就在渡船离对岸还有200米距离时,他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

  船的前方出现了海涂,渡船搁浅了!但母亲的病情容不得耽误,赵昌军立刻背起母亲,淌水走过最后的距离。当他们最终赶到医院时,医生告知,老人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无法救治。两天后,母亲撒手西去。

  尽管事过境迁,但谈起这段经历,赵昌军的喉咙哽咽了。他说,2010年大桥架起前,西门岛人到陆地完全依赖岛上的渡船。岛上专门摆渡、接送岛民通行的船只一共有两艘,每天早上5时半工作,到下午5时结束。因为渡船的工作状态,完全受制于潮水涨落,岛上人的出行,也受到极大的制约。

  那时,对西门岛人来说,最可怕的就是家人突发重病。因为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居民只能开自己家或者借用他人的渔船出行,需一两个小时才能抵达彼岸。但若遇到退潮或者风浪太大,还是无法出海。而因为潮水和天气的缘故,好多人得急病却不能及时医治,时常发生重症患者在家中去世的悲剧。

  “跨海大桥的建成,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他说,现在人们再也不用受潮水和天气的制约了,有突发病症,居民可直接开车去陆地上的医院诊治,30多分钟就可到达。赵昌军说,母亲若还活着,也许就不会匆匆离去了。

  这座桥,打开渔民的视野

  西门岛上的居民,约60%靠养殖和捕捞为生。南岙山村村支书章纪敏介绍说,这里有虾、蛏子、青蟹和鲻鱼等多种海鲜,而且多是野生的,肉质嫩,味道鲜。然而,大桥通车前,这里的海鲜却一直低于市场价,有时甚至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

  “交通不便,小贩要花钱雇人、雇船,把岛上的海鲜运到陆地,耗费太大。”章纪敏解释道,以西门岛村为例,鱼贩子首先要雇人把海鲜从西门岛村,运到西门岛码头或南岙山村,再雇船运到陆地。如此,海鲜从岛上运到饭店,就需一两天时间,没那么新鲜了。

  那时,渔民赵昌军家的蛏子,比市场价低10%至20%,且时常滞销。大桥通车后,西门岛的海鲜火了,很多游客驱车就可以直接到岛上来吃最新鲜的海鲜,渔民们再也不用降价抛售了。

  入夜了,在岛上行走,时常可见食客们驾车而来,在这里寻找舌尖上的美味。不少渔民借机开起渔家乐,从渔民转变为店老板,日子自然也越过越红火。

  西门岛吸引游客的,又岂止是品种丰富的小海鲜呢?西门岛的红树林区,是目前全国最北端的一片红树林,也是浙江省唯一的海岛红树林种植区。自1957年渔民先后从福建省引种以来,这片面积达100亩的红树林,一直寂寞地生长于小岛海涂。而今,这片红树林终于迎来了它期待的“春天”。

  到西门岛观红树林,吃海鲜,许多游客乐此不疲。章纪敏说,码头的海鲜馆现在生意很好,工作日每天接客30桌左右,而周末时候,能够多达120桌。通车后,岛上的饭店也增加了不少。

  这座桥,连接小岛的未来

  每天看着月亮,听着涛声入眠,是海岛人世世代代延续的生活方式。跨海大桥的开通,使得这个寂寞的小岛,变得更有生机和活力。

  每晚6时,西门岛村的元君琴都会准时来到村里的中心广场,和伙伴们裙舞飞扬。原本默默无闻的她,现在可是村里广场的舞蹈红人,如今正为壮大村里广场舞队伍而积极奔走。

  大桥通车后,岛民和大陆联系更紧密了。她说,当得知白溪社区有人跳广场舞后,便请他们前来交流。请来老师后,西门岛村的村妇就跟着学,一点点褪去羞涩,变得利落大方起来。

  后来,舞蹈队越来越大,还吸引了其他村的村民围观。于是,广场舞这项活动,很快从西门岛村蔓延开去,成为西门岛上的新时尚。2012年,社区还成立广场舞协会,方便岛上各村广场舞爱好者与外界交流。

  “我们南岙山村还是科技村呢。”章纪敏说,现在沙门岛社区成立了20多个协会,其中南岙山村有水产养殖协会、红树林协会等,协会经常组织专家来指导渔民科学养殖、捕捞,整个村子成了“科技兴农”的典型。

  除了社区各种活跃的协会,西门岛人还办起了文化节。2012年8月,西门岛办起了首届海鲜美食节,共推出了八大系列活动,包括“渔歌雁舞”文艺演出、“雁荡八鲜”公众评选活动、渔家乐海鲜美食体验、雁荡海产品展销、西门岛生态游、海岛寻宝活动等,村民参与热情很高。

  岛还是那座岛,人还是那方人,一座桥,改变了海岛人的生活。现在的西门岛不再封闭,海岛人以更开放的心态,迎接着每一天的新生活。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00021 红树林迎来春天 2013-01-15 浙江日报2013-01-1500010;2827050 2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