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区建立乡土人才工作室
土专家方言讲农技
区委报道组 王依友 见习记者 梁国瑞
本报路桥1月10日电
区委报道组 王依友
见习记者 梁国瑞
“我是大老粗,普通话不大听得懂,电视上讲种花,总是一知半解,现在用方言讲,我一下子就明白了。”8日下午,路桥区路南街道的花农李德民,听了“土专家”周斌关于花卉种植的讲解后说。
路桥区探索农村远教新模式,建立乡土人才工作室,让“土专家”用方言讲解农技。“远教优质资源和乡土优秀人才的远教教学,现在可以很好地互动起来。” 路桥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桐屿街道的大红袍合作社,是全国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枇杷生产基地6050亩。2012年5月,合作社建起了农业技术型乡土人才远教工作室。记者看到,在气派的新大楼里,工作室设在一间180平方米的大房间里,显眼的位置张贴着工作室聘请的9名当地“土专家”的照片,另外还有工作室管理制度和年度课程安排表等。
陈仁福就是这里的一名“土专家”。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准备讲座的内容。对于自己在工作室中的职责,老陈心里十分清楚:“除了结合远教片进行授课,还要定期接待群众询问,带领群众到农业基地进行实践指导。”
说起农村远教的作用,合作社负责人余中德深有感触:“有了这个站点,我们合作社对接上了国内知名的农技专家,这为我们增产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前,尽管有电视、电脑等电教设备,“许多人听不懂普通话,甚至不知道电脑如何开机。”
根据“土专家”的不同专业类型,工作室也有不同类型。半年多来,路桥已经建立了10个类型的乡土人才远教工作室。
乡土人才远教工作室的设立,给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插上了翅膀”。蓬街镇葡萄产业基地,有一个以台州市首届农技标兵曹仁福命名的“曹仁福葡萄种植远教工作室”。老曹说:“现在我不定期地要结合远教资源讲葡萄种植技术,每次参加的都有二三百人。”
葡萄早熟技术是曹仁福将远教技术本地化的成果之一。根据远教资源以及自身的实践,曹仁福将葡萄破眠技术、施肥管理技术等无偿地传授给当地的果农,有效地提早了当地的葡萄成熟期。现在经常到曹仁福工作室“串门”的果农老杨高兴地说:“葡萄早熟了,市场价格高了,而且台风来前我们就卖光了。”
远教工作室的创新建立,让“土专家”们更加“飘香”乡村。目前,路桥区已经建立了远教乡土人才库,并有相应的工作室激励考核等制度。农技专家苏坚说:“有了工作室,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也是提升我们自身能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