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东阳木雕大师的印迹——
黄小明:特立独行雕自在
本报记者 张丹丹 徐晓恩
岁末年初,在杭州举办的东阳工艺美术展会上,一件雕工精美、形态立体的东阳木雕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这件《宝月金荷》作品其实是一个荷花缸。缸体1米高,缸口直径1.5米,却不是泥土烧制而成,而是用了酸枝木、椴木和竹丝等三种材料,融合了东阳木雕的精致细腻和竹雕的轻灵雅致,不仅很有层次感,也在传统东阳木雕的家具、雕像等作品中显得十分新奇有趣。
这件作品,就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黄小明之手。知名的东阳木雕大师很多,黄小明可以算是特立独行的一个。这个喜欢传统着装、传统文化的东阳木雕工艺师,却也是个西方文化、时尚艺术的追求者。
古画稿、老样式,他信手拈来;新理念、新思路,他又喜欢不断创新和突破。只要与他在工作室里交流久了,他多面的个性越发活灵活现起来。
复制龙椅:彰显木雕底蕴
黄小明的工作室,一进门就有一把做工极为细腻的乾隆宝座。这把小小龙椅上盘踞着13条形态各异的蟠龙,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很多人还不知道,北京故宫皇极殿上的那把乾隆皇帝的蟠龙宝座,就是由黄小明和70多位木雕师傅精心复制而成。而眼前的这把宝座则是按照5:1的比例缩小制成。
“200多年前,全国顶尖的木雕高手花了3年多时间,才雕刻出乾隆皇帝退位后的蟠龙宝座,放在皇极殿中。现代人要复制这样的文物,是个巨大的挑战。”至今说起这件事,黄小明依然显得很兴奋。
显然,他是个喜欢挑战自己的人。竞争获得这个机会后,他三次跑到沈阳故宫博物馆,研究宝座的真身。“拍照、测量、观摩、记录,可以说宝座已经印在我的脑子里,图案和雕刻手法,了然于胸。”
复制文物,非常考验一位美术工艺大师传统工艺的深厚底蕴。龙椅上的每条龙都姿态各异,造型不一,而且龙腾空盘旋,支撑点很少。这样的活儿,就连从艺30余年的老师傅都见所未见。诸多老师傅束手无策时,黄小明大胆地决定用“泥模”的办法:先做泥模,在泥模上雕刻,确保分毫不差了,再在一般杂木上模拟雕刻,最后才在名贵的金丝楠木上动刀。对细节追求完美的他,一旦看到作品中有不合眼之处,就让工匠推翻重来,材料因此废弃无数。
龙椅所用的是中国漆艺中最高等级的“大漆”,然而当时东阳的老油漆匠绝大多数已故去。黄小明走村串巷悉心寻访,最终探究到失传多年的油漆工艺“灰布”,即用苎麻布仔细包裹每个需要油漆的部位,再刷上传统的生漆,成功解决木材的接缝、收缩、开裂等问题。
这项工程工艺十分复杂,需经测量、绘图、选材、雕刻、大漆、贴金、罩漆等数十道工序,且必须修旧如旧,大小一致,局部和细节精确到位。历时两年,70多名木雕技师花了5000余工,才终于完成了复制宝座的工程。当然,黄小明的努力也获得了业内的肯定。前来验收的故宫博物院专家们经过仔细检验,一致认为,黄小明复制的宝座,完美传承了真品的神韵,再现了康乾盛世时中国宫殿皇座的艺术风采。
这不仅是东阳传统木雕的一次巅峰再现,也让黄小明受益良多。“前人的木工构架完美、木雕技艺精湛,油漆工艺浑然天成。有许多东西在外人看来很简单,实际上很难。现在很多木雕技术渐渐失传,所以让现在的工匠自己创作容易,复制老祖宗的作品反而难了。”他如数家珍,“如果不是这次机会,我也不知道古代的制作工艺是如此复杂和精致。借这个机会,我们发掘、恢复了不少失传的工艺,终身受益,感激不尽。”
作品创新:大胆突破传统
乾隆宝座的复制工程,让黄小明一战成名,但他并不沾沾自喜,“如果我一直依靠这一次的成名效应,那我反而会被宝座毁掉。”他追求的更高目标,是突围传统,为东阳木雕产业带来新的生机。
在他看来,东阳木雕不缺技艺,却缺创意,而精良的创意,能让木雕艺术的效益实现“倍数效应”。“至今我们还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东阳木雕品牌的溢出效应,创意可以让木雕艺术实现价值增长,还可以引导木雕艺术向别的领域发展,除装修与红木家具之外,东阳木雕应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他尝试着用刀代笔,将国画、速写、油画等作品与木雕融为一体,开创“超写实主义”木雕。他的木雕作品《晨》的一旁,就是一幅一模一样的素描。“木雕作品因为立体,显得更加真实,你看藏族姑娘身上的皮草,用木雕表现出来,更加惟妙惟肖。”黄小明说,“素描的韵味,通过东阳木雕,更增添了韵味。”
他的很多作品,都让我们眼前一亮。中国美院宋浩霖教授的国画《九龙图》在他的工作室里,就有着一幅木雕壁挂的版本。这是他从师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文土独创的“古代名画雕刻”中获得借鉴,开创出“现代画雕刻”,使东阳木雕跳出了传统设计路径,不再依赖于自己绘图或者只能复制古代名画,而能广泛应用到现代名画。这幅国画由中国美院宋浩霖教授创作,由云龙攀山、三龙戏水、双龙戏珠、火龙喷焰四幅组合连贯构成。黄小明就采用高浮雕与薄浮雕有机结合的技法,去除背景,突显主体,大胆创作出全新的《九龙图》。这幅壁挂中,镂空雕、圆雕等10多种富有变化的雕刻技法运用灵活,使各个部分具有精细、强弱、大小、虚实、高低、深浅的明显对比,比国画显得更具张力与节奏,从而开创出国画写意性与木雕工艺性结合的技艺。
这样的成功融合还有很多:《江南古民居》系列作品,就是他将现场速写和木雕形式结合的新作,既表现当今人们的居住环境,又讲究线条的质感与美感,达到了画与雕的完美结合。而最新在杭州亮相的《宝月金荷》则融合了根雕、竹雕和木雕。
“我把雕塑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诠释,视为回归传统的‘往后靠’,而我更关注现实的‘向前走’”。黄小明的混搭与跨界,使他的作品倍受欢迎。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木雕专业委员会会长陆光正也对他突围传统的做法,很是赞叹,“现在东阳木雕最缺的就是优秀出众的创意。”东阳木雕的高附加值就体现在创意上,这就要求从业者不仅有扎实的技术,也需要有足够的文化根底,探索各种文化的融合,才能产生卓越的创意,推动东阳木雕不断发扬光大。
自成一派:
赋予作品灵魂
“行走改变命运,眼界决定世界。”这是黄小明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他从小接受东阳木雕技艺最传统的训练,技艺精湛,但在他眼中,技术无论多么炉火纯青,都只是守业的匠人。“要继往开来,突破东阳木雕的传统瓶颈,作品必须拥有自己的灵魂。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木雕艺术品,才是特立独行的艺术品,也才能是流传后世的艺术品。”
这么多年,他一直都喜欢游走世界各地,游览国内外顶级美术馆和博物馆,领略异国的风光和风俗,参加先锋艺术展览、旁听各种与艺术有关的讲座。“只要是美的作品、美的意境,我都希望能够亲身领略,感同身受。”
在西藏、内蒙古深刻体验当地居民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后,他将油画风格融入到木雕中,做出了木雕作品《祥》,酷似一幅油画;
面对着云南热带植物特有的茂密与沧桑,他又通过不同木质创作出大型屏风《立根搏云》,榕树的根深叶茂、大象的嬉戏、傣族姑娘的沐浴场景,少数民族的风情与木雕相得益彰;
西湖的美景与江南的丝竹,为他带来灵感,创作出八幅大型“竹简式诗画木雕壁挂”,引领了曲面雕刻装饰艺术的创新,至今挂在杭州雷峰塔第三层;
而近期的作品《琴棋书画》,黄小明又借用嘉定竹刻的技艺,使原本普通的题材变得新奇。“不再把树当成树”,而是当成弯曲的平面。于是整组人物与景物错落分布,和谐有致。
……
传统题材现代表现,时尚外形传统技法,成为突出的“黄小明”印迹。他开玩笑地说:“我的工作室名称就用我的名字,而不是从古文、历史中摘取文雅的名词,就是因为我相信,‘黄小明’风格就是一种全新的东阳木雕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