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农业也能挣大钱

  本报玉环1月7日电

  见习记者 梁国瑞

  县委报道组 骆战红

  从玉环县城驱车往西北方向,约半小时可抵达乐清湾。数公里长的拦海大堤横亘眼前,堤坝内外,就是漩门湾湿地公园。芦苇深处,是一片葱郁生机的农业园,这就是汪恩锋这个85后“新农人”梦想萌发的地方。

  汪恩锋1986年出生,2005年农校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包下漩门二期围垦区1056亩盐碱地,投身现代农业。6年田间打拼,他现在是杭州、玉环、慈溪三家公司总经理,拥有4000多亩农业园地;他的“贵妃牌”玉环文旦已经卖进了上海、北京、杭州的超市和农特产品专卖店。

  记者:这里景致真好,怎么选的这片地?

  汪恩锋:风景好吧?你不知道,当年我来的时候,这里真叫“鸟不拉屎”。海塘刚围起来,这里都是海水泡过的盐碱地,按常理,5年内根本种不了任何东西。但那时土地承包价很便宜,我就来了。

  到这里来开垦时,奶奶对我说,你到那种地方去,以后连老婆都娶不到!可我是农校毕业的,我有技术,我相信现代农业是有前途的。你看,玉环这些搞农业的都赚上钱了,开的都是高档车,温岭的西瓜大王还开“陆虎”呢!

  记者:别人觉得种地又苦又累,还赚不了钱,你为什么不一样?

  汪恩锋:其实很简单,一是用现代科技推动农产品改革,二是创新营销方式。用不断的研发和革新来应对市场变化。从2006年开始,我就接下了文旦脱毒苗研发课题,这6年来也一直没有停止农业科研投入。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和20多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62名专家对接。今年,我们还准备筹建玉环第一个院士工作站,用他们的智慧和资源,带动产业发展。

  记者:你觉得农业的未来是什么?

  汪恩锋:我一直都说,信息化农业的时代已经来了!不说别人,我自己就已经着手做这件事。

  前段时间,我和全国各地10家农产品生产、营销企业一起,筹建了“农产品营销联盟”。接下来,我们准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让农业真正走上信息化。到时候,农资公司全年监测、扶持农户搞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营销企业随时摸清市场容量,11月上市的产品6月份就能把订单敲定;平台上还会有“质量问题黑名单”、“企业信用黑名单”,对农产品质量和交易信用进行规范。

  记者:这也是你的梦想么?

  汪恩锋:是啊!现在困扰农业的,其实就是“农产品质量”和“增产不增收”两大难题。农业信息化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必须有人来做这个不赚钱的平台,我们10家发起单位就准备做这件事!

  如果这件事能做成,得好处的不止是我们这些农户,有可能推动全中国农业真正走上信息化,农民种地也不再是苦活累活,而是一件浪漫又能赚钱的好职业。

  【记者手记】

  6年田间地头的劳作,在汪恩锋身上已留下印记,他至今保持每天5点钟起床的习惯。但现代化的生活和教育,在他身上同样有着生动的体现。他熟悉现代社会的一切科技手段:现代物流、网络平台、电子商务……

  汪恩锋自称“新农人”。农民最传统、质朴的品质,以及现代化的理念、思维,在他身上交错杂糅出信息化农业的绮丽梦想,而他正一步步将它付诸实践。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农业也能挣大钱 2013-01-08 2859028 2 2013年01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