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本报采访小分队来到宁海里天河村

雪天踏看香榧苗

  本报宁海1月7日电

  记者 陆遥 童颖骏

  县委报道组 陈云松

  山下气温4摄氏度,积雪消融,一片绿意。车行20分钟,路边出现雪堆。25分钟后,雾气笼罩山道。半小时后,冰雪笼罩的梯田层层叠叠。1小时20分钟的车程,我们在山道上遇到大小刚修复好的塌方有10多处,被大雪压成弧形的毛竹夹带着冰柱,不时掠过车窗,发出索索声。

  “4日起一直封道,昨天中午还上不了山呢。我们是雪后进村的第一批客人。”午后,宁海县黄坛镇女干部吴亚兰带记者踏访宁海海拔600多米的双峰片区里天河村,一同感受冰天雪地中的创富热情。

  村口的加工基地里,里天河村党总支书记丁红星正带着工人一起炒制香榧。屋外是宁静的冰天雪地,屋里,香榧在机器里噼噼啪啪地翻滚着。“昨晚大雪压断了电线,全村停电,亏得电力部门一早来抢通线路,现在又恢复生产了!”穿着白大褂的丁张明师傅一声吆喝,一锅刚炒好的香榧哗啦啦倒在筛子里。上前一探,一颗颗新鲜烫手、香气扑鼻。

  里天河村303户831人,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种植香榧树,“林在村里,村在林中”。整个村子统一粉刷成白色,在白雪的覆盖下更显洁净。“全村去年收了5万斤青果,收购价35元1斤,加工后每斤卖300多元,平均一颗价值一块六!种十年毛竹,都不如种一年香榧。”村委会主任丁红兵说,“香榧根系发达,蓄水量大,能防止水土流失,既环保,又致富。”

  一脚深一脚浅地踏过雪地,我们来到村里的香榧苗木培育基地。丁红兵细心检查着3年的小苗。他从雪中扶起枝条,对记者说:“香榧耐寒,大雪能杀死虫害,帮助生长。但也怕枝叶被大雪压折了,又得推迟一年挂果。”

  从基地出来,我们遇到78岁的村民丁定官,他脚上的解放鞋绕了几圈稻草。“大伯,大雪天的在忙啥?”联村干部童振杰忙上前打招呼。“天晴了,出来转转。”丁大伯牵挂着自家200多株树龄20年的香榧树,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今年光是卖青果就收入1万多元。

  “大雪天的,你们到山里来,我心里开心啊。”79岁的老支书丁宝山指着村口的雪山说,山上香榧林间有一条1.3公里的游步道,待春暖花开,背包客一茬茬地过来,成了村里发展的新希望。严冬到了,春天也就不远了。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雪天踏看香榧苗 2013-01-08 2865891 2 2013年01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