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岱衢洋上,黄鱼祖孙大团圆

  主人公

  桂花:岱衢族大黄鱼

  小苗:岱衢族大黄鱼

  阿虎:科学家

(一)糟糕,桂花不幸被捕

  2007年的一天,桂花和她为数不多的同伴们,正在岱衢洋的洋流中嬉戏,忽听得渔船的声音,她还没反应过来,就和同伴一起被网住了。

  桂花:我们的族群已濒临灭绝,却还是无法逃脱被捕杀的厄运。

  阿虎:你好,我是科学家阿虎,我们这次捕捞不是为了杀戮,而是想要借助科技力量,弥补这些年铸成的大错,帮助你们再次重生、繁荣东海。

  桂花:我们东躲西藏,隐藏行踪,就是为了从你们手里逃生。

  阿虎:我清楚,这次我们请了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渔民,他们了解你们的习性,知道怎样找到你们,请你们帮助我们。

  桂花:帮助?不是快要被你们煮成菜肴、摆上餐桌了吗?

  阿虎:请相信我们,我们知错了。这些年,我们也在反省。很怀念你们在东海成群的壮观景象,更怀念你们“咯咯”、“呜呜”的叫声。

  桂花:那是我们繁殖期间的习性,那叫声是呼唤同伴聚集的信息。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不敢再发出声音了。

  阿虎:你们的叫声比其他鱼类要响亮很多,很容易辨别。过去,渔民们依靠这声音来定位你们的方位,对你们进行捕捞。但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了,我们都盼着你们回家。

  桂花:我愿意相信你说的,可是,我能做些什么?

  阿虎:最重要的还是你的健康存活,那能为我们的研究带来最珍贵的资料。待你成熟起来,就能为我们留下岱衢族大黄鱼延续下去的种子。帮我们完成任务后,我们会放归你们回大海。

  2007年,尽管攻关小组专门准备了一条船用来盛水保活,最后活下来的大黄鱼只有四条,两公两母,都只有约100克重。而桂花,就是这四条大黄鱼之一。

(二)四年后,小苗作别实验室

  2011年7月,小苗作为桂花的后辈,出落得身形矫健。马上,它就要从象山港被送回家乡。而当年被捕的桂花,两年后完成繁育任务后,被放归岱衢洋。

  阿虎:小苗,你出生时只有3毫米,现在过了三个多月,你已长成七八厘米的小鱼苗,可以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回到海里,去探索自己的生活了。

  小苗:阿虎,我很怕。这些年,我在实验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面对野生环境,我该如何生存?

  阿虎:别担心,其实我们早有准备。先从你们吃的东西说起吧。刚出生时,给你们喂的,是比你们还小的轮虫。你们年幼时,吃的都是生态低脂肪鱼饵饲料做成的专属营养配餐,是海洋科学家和宁波本地专家一起配制的,能帮你们适应深水生活的营养需要。

  小苗:原来这样!听说我们的食物越杂越好,这样才更接近野生环境的食物状况。

  阿虎:没错。养殖员每天将新鲜的小杂鱼、小虾米打成浆来喂食,杂鱼的供应品种受季节影响不断变换。不光是食物,还要保证你们的身体健康。这几年,科研人员一共解决了“大黄鱼内脏白点病防治技术”、“岱衢洋大黄鱼养殖系列配合饲料的配制”等8项关键技术,率先攻克了岱衢族大黄鱼繁育养殖的系列难题。为了让你们的形态、品质更接近祖先,我们不断改良养殖环境,尽可能真实模拟野生环境。

  小苗:从我们出生起,你们就对我们悉心照料,现在,我已长大,要靠自己去适应我们真正的家了。

  阿虎:这是我们该做的,2009年,我们培育出了500尾“子一代”,到你们这一代,已有十余万尾了。桂花看到你们,一定很高兴。

(三)岱衢洋上,祖孙相聚话明天

  2012年,岱衢洋上,桂花眯着眼往前望,看到一群熟悉的身影。

  小苗:是桂花奶奶吗?我是小苗啊。阿虎带我们回乡啦。

  桂花:小苗……你们都长这么大啦。

  小苗:桂花奶奶,我回来啦,带着很多同伴,都是您的子孙。

  桂花:好啊!2007年被捕到时,阿虎就跟我说,这回跟以往的捕杀不同。现在,我们的子孙又多起来了,这一天,可算是盼来了。

  阿虎:上世纪70年代,我们人类对你们太残酷了,一年的捕捞量就达近20万吨。本来你们是东海最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却几遭灭顶之灾。

  桂花:是啊,听祖辈说,我们一年中有两次明显的鱼汛,一次出现在油菜花开前后,一次在桂花开时,这就是我名字的由来。但到上世纪90年代,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的恶化,我们已无法形成鱼汛。

  小苗:那现在能在家乡看到同伴渐渐多起来,还真要谢谢阿虎。

  阿虎:还是桂花的功劳最大。记得2007年和2008年,在岱衢洋,我们开着3艘渔船,每天在海上逗留10多个小时,组织20多次捕捞,才选到包括桂花在内的8条岱衢族大黄鱼作为种鱼,没有她,我们不可能成功。

  桂花:我们的身体很娇贵,只要鳞片有一点损伤,基本无法存活。为减少对我们身体的伤害,阿虎他们还专门特制了渔网;为让我们活下来,他们前后花了不下100万元经费呢。

  阿虎:这都是人类过度捕捞的代价,也是我们给海洋交的学费。你们能存活下来,就是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小苗:今后我也会努力繁育后代,不辜负阿虎的辛勤付出。

  阿虎:每年7月,我们都会放流鱼苗,不知道到底需要放多少年,才能还上对海洋的债,恢复你们族群的生存平衡。但我期待下一次,能在东海看到更多你们的同伴。大家一起努力!

  (感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吴雄飞、施祥元研究员和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对本文的贡献)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00020 岱衢洋上,黄鱼祖孙大团圆 2013-01-08 2849678 2 2013年01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