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丽乡村·望乡

它是笑傲73年的老贵族,是矗立不倒的老地标,更是一台收藏人们珍贵回忆的时光机

一座影院一座城

“电影院从建成到今日重建,历经73年。这73年,凝聚着几代人的美好回忆。”

  一座电影院的特色印记,足以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

  2012年的最后一日,陪伴着杭州73年之久的西湖电影院,在凌晨放映完最后一场电影后,正式歇业重建。

  据介绍,3年之后,在同一片熟悉的土地上,旧貌换新颜的,将是一个设施豪华、规划先进的五星级电影院。

  意大利经典电影《天堂电影院》中,主人公对电影和故乡的挚爱让人印象深刻。对于许多生活在杭州的人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天堂电影院”。它似乎已远不止是一座电影院那么简单,而是一直笑傲平海路的老贵族,是矗立在西湖边永远鲜明的地标,更是一台收藏着所有人珍贵回忆的时光机。

  让我们打开它,听听流散在时光里,你、我、他的那些故事。

退休职工刘浩源:

73年的城市记忆

  “电影院从建成到今日重建,历经73年。这73年,凝聚着几代人的美好回忆。”

  我1930年出生于金华,1952年起定居杭州,一直从事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工作,直到退休。

  西湖电影院最初的历史,我是从《杭州市电影志》上查到的。1939年1月,日伪当局将杭州大世界电影场划出,从英士街(现平海路)开大门,改名“西湖映画剧场”,后改为西湖影戏院。

  抗战胜利后,电影院改名西湖大戏院,以放映国产片为主。

  因为爱好摄影,我保留了许多杭州老照片。来杭州的第二年,在众安桥附近拍过一张波兰电影周的手绘海报,上面介绍的展映地点中,新华、太平洋电影院都已不在,老字号的只有西湖电影院一家。

  1957年,西湖电影院举办亚洲电影周展映,电影院门口的路被排队观众挤得水泄不通。那时的西湖电影院还是砖木结构,上面盖着一个铁皮屋顶,相当简陋,只有一个放映厅。

  上世纪70年代,长期的好生意让电影院破烂不堪。水泥地面和砖木结构都老化了,观众走来走去,木板会“嘎吱嘎吱”作响;一排一排长条凳因为用得太旧,凳子铁钉突起,有的观众起身,裤子就被勾破了;屋顶也破,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还有人边撑伞边看电影。诸如此类的笑话,倒成了大家看电影之余的乐趣。

  1978年,经改造后,西湖电影院才换成了混凝土结构。大厅扩大到近1500个座位。大家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一下子热了起来,《舞台姐妹》、《红楼梦》这些电影放得很红火。在我们杭州电影业界有一句行话,叫做“开门三百票”,说的就是那时的西湖电影院,票房相当辉煌。两毛钱一张的电影票,经常卖断,如果谁家有人在电影院工作,门槛都要给走后门的人踏破了。

  上世纪80年代,电影院里还建了一个“明珠厅”,就是后来说的多功能厅,可以放录像、跳跳舞,搞点娱乐活动,很火的。

  后来,杭州的电影院逐渐多了起来,小厅模式受到欢迎。西湖电影院只好勉强变出了4个厅,后来又改造成7个厅。但是因为是大厅改造的,和新建成的不好比,小楼梯歪歪扭扭、上上下下,群众都有意见,生意也逐渐淡了下去。

电影院经理陈建龙:

260米的人生憧憬

  “从电影院门口走到湖滨的音乐喷泉,是260米。这260米,或许伴随着我们最自豪的奋斗。”

  我是江苏人,来西湖电影院工作了7年,静静地看着这里发生的一切改变。

  门口的商铺换了,旁边的民居和破店面拆了,附近也建起了一个个高档的商场,一个月前,杭州地铁也通了,出了站几步路就可以走到这里。

  唯一没变的,似乎就是我们的西湖电影院。老的招牌,老的影厅,老的观众。

  新中国成立后,西湖电影院的经营状况一直不错。上世纪90年代,影院曾连续3年冲进全国影院票房前三强的行列。《泰坦尼克号》连放200多场,售票窗口的队伍排出去50米,一直弯到东坡路上。2003年影院改制为企业,因为硬件设备上无法跟新开的影院抗衡,经营状况明显下滑。

  因为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湖边仅260米,西湖电影院的观众群中有许多外地游客。每次从电影院走向西湖,看见聚在湖滨等待音乐喷泉的人群,我的内心就会涌起一阵自豪。偌大杭城,敢挂“西湖”牌子的,能有几家?

  为守护这个“西湖”名号,这些年,我们做过不少努力:全省第一家引进3D设备,第一家举办团购、联票等优惠活动……以现在的近800个座位,每年能拿下1000多万元的票房,对一座老影院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得知电影院即将重建的消息后,许多老观众都赶来“怀旧”。黄奶奶特意从翠苑赶来看最后一场电影,感受温馨的气氛;沈阿姨每周都坐着公交车来看早场电影,和售票员混得老熟;住在附近80年的徐大伯,讲起小时候偷偷地从门缝里逃票看电影的事,当时还是个矮平房……他们告诉我说,老建筑拆了虽然可惜,但时代在进步,新的西湖电影院一定会更好。他们的鼓励,更增添了我们建好新影院的信心。

  新的影院有4层,底下两层是商铺,上面两层是电影院,分7个厅,1500多个座位,全部按五星级标准设计建造。旧的设备将作为展示,举办一些怀旧的影展、经典的回顾活动。定位往高的去,票价按低的来。预计到2016年初,新的西湖电影院就会在老地方和大家见面。

  我相信,它一定能再续辉煌,延续老杭州人美好的记忆。

媒体从业人员宋晨:

34级台阶上的美好青春

  “影院门口到检票口的距离,一共有34级台阶。这34级台阶,或许是我们全部的青春。”

  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负责人麦圣希曾说,每个影迷心中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天堂电影院,而这座天堂电影院在放什么精彩节目,那得靠你自己。因为,你就是这座天堂电影院的放映师。

  而对于西湖电影院的回忆,总在我心中默默放映。

  小时候随妈妈去看单位组织的免费包场,偌大一个上下楼全部坐满,排着队检票进场,碰到熟识的同事会压低嗓门聊上几句。等到坐定便不再说话。微光里,人们镇静地盯着荧幕,一些家住得远的,不住地借着光看表,不等电影结束就弓着身子早早离场。

  我的母校南山二小也曾组织学生来西湖电影院看电影,放的好像是《离开雷锋的日子》。同学们排成两路纵队,手拉手,一路走到西湖电影院。对于电影内容,大家似乎对放半天的假更感兴趣。

  2003年之后,西湖电影院推出了通宵电影。五六十块的价格,一整夜能看上四五部。有一次,几个同学约好瞒着家里一起去看,几部喜剧片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电影散场,走在清晨的阳光里,内心的电影梦装了一箩筐。

  再长大以后,总有一些和青春有关的懵懂故事,定格在爆米花一朵一朵的嘎嘣声中,寄托在一张一张的电影票根里。

  最近微博上流传着一套考验“杭州佬”地道程度的试题。其中有一道是“2004年西湖电影院对面晚上生意最好的小吃店老板是谁?”马上看到有人回复说:“西湖电影院要拆了,胖大姐以后去哪里摆摊?”

  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这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看完电影到胖大姐的摊子上吃几串臭豆腐当夜宵,曾是我们的“固定动作”。

  现在,西湖电影院旁边的高邦专卖店拆了,九佰碗老汤面拆了,连我的小学也早就拆了,变成了文艺青年口中的西湖天地。

  西湖电影院的极盛时期过去了。只有几个十分忠实的顾客每天还来这里。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经过这里,几乎都会看一两眼影院外面的图片,但大家或许也不再准备进去。豪华的imax厅,更多的新电影院,层出不穷的优惠活动……这些年,有太多更新更好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而西湖电影院,似乎已被我们扔进了回忆里。

  但我相信,总有些东西,会是永恒。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22 一座影院一座城 2013-01-08 浙江日报2013-01-0800013;浙江日报2013-01-0800016;浙江日报2013-01-0800015;2859336 2 2013年01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