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从警为民 生死与之

——追记衢江区云溪乡派出所民警徐小宁

  记者 江晨 毛广绘

  通讯员 严雪峰 徐成

  本报讯 1月5日早晨7时,天色阴沉,寒风凛冽。三三两两的行人雪中步行,聚集到衢州市殡仪馆。他们是赶来送警察徐小宁最后一程的。

  1月2日深夜,元旦假期最冷的一天,衢州市公安局衢江分局云溪派出所教导员徐小宁仍在忘我工作。3日凌晨3时,他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离开人世,年仅43岁。

  当晚,新年的首场雪降临衢城,他和14岁女儿打雪仗的约定再也无法兑现。

  村民眼中的他:

  “有求必应,认真负责”

  7时30分,遗体告别仪式尚未开始,站在前排的云溪乡勃垅村治调主任徐家文双眼通红。在他的印象中,这个深夜还会骑电瓶车进村巡逻的徐小宁“没有架子,有求必应”,村里符合条件的村民要迁户口、改名字,只要找他,“要么不接手,接手一定办好”。

  “他每隔两三天就要来我们村。”车塘村村民姜位仙说。她是村里“生活大本营”超市的老板娘。“我家超市经营得晚,夜里11点多关门,徐教进来和我聊天,叮嘱回家路上当心。”农村里老百姓白天大都外出打工,徐小宁的调查走访都在晚上,吃好晚饭出去,巡逻结束常常是半夜。

  “做基层工作,一定要跟老百姓交朋友,把百姓的事当大事办。”这是徐小宁常说的口头禅。云溪乡地处城郊结合部,除了4万余名常住人口,还有由项目建设拆迁、村庄撤并转移来的近6000名移民,治安情况复杂。全所16名干警负责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徐家坞附近的浮石花苑,原由柯城区民航站派出所管理。原来这里偷窃案件频发。2010年6月,时任衢州市局治安管理支队危管科长的徐小宁主动请缨到云溪派出所担任教导员。他一上任,就和所长李志刚向徐家坞附近居民发放一两百个简易报警器,并亲自带队彻夜巡防,5个月时间不间断地到徐家坞实地调查,寻找线索破案。不到半年,徐家坞偷窃案件大幅下降。2012年,徐家坞全年仅发案10起。徐小宁还召开退赃大会,一些老人家拿到三五百元的退赃款。

  同事眼中的他:

  “本领高强,关心同事”

  1月5日上午8时30分,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民警王建国走在长长的告别队伍最后,几度哽咽。

  他已经在灵堂守了1天1夜。在发病的前几个月,徐小宁曾和他聊过休假。“徐教从没休过年休假,一心扑在工作上。”

  当时徐小宁的两颊因高血压已经有不正常的猪肝红,他的体检报告上有13项不合格,其中血压很高。“后来才知道,他这么高的血压,摔一跤都有可能要命。”

  这个对自己健康完全没有规划的人,对工作有着细到不能再细的规划。

  对刚入警的同志,要求工作日内每天24小时在所,每次都参与出警,尽快熟悉辖区地理位置和民风民情,并在一个月后对负责片区进行实地考核;在审批户籍材料时,他可以发现身份证号码中的一个数字错误。

  “如果不是这场葬礼,每天7时徐教会开车把我们接到所里。”民警陆亭吸了吸鼻子,“他痛恨迟到,住在农村的同事他会开车接送。”

  2012年12月17日,是徐小宁最后一次纠正陆亭出警未系安全带,在早集会上点名批评。早集会解散后,他把小陆叫到身边,两人拉钩达成协议,永不再犯类似错误。“他的标志性动作是拉钩。”所里的年轻人都被这小小的动作感动过。

  守灵的夜晚,王建国曾反复向记者讲述徐小宁如何查遍鞋店核对脚印追踪犯罪嫌疑人,如何在火车站附近捉贼,如何苦读3个月成为“衢州市公安机关危险物品管理专家”。

  从警22年来,徐小宁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先后12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17次获个人嘉奖。

  家人眼中的他:

  “好丈夫,好儿子”

  徐小宁的妻子周琳琍说,就在几天前,徐小宁特地起了个大早为她们母女二人买早饭,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他那时候可能已经知道自己身体不好了,也不知道去医院。”

  遗体告别仪式结束,断断续续说起徐小宁如何照顾家庭的点滴小事,徐母泪流满面。

  徐母说,这些年,徐小宁虽然因为工作忙,很少有时间能够照顾到家里,但每次回家,总是会拎着菜、水果回来,陪她说说话。前些天,听说母亲想买电暖器,徐小宁还劝母亲:“妈妈,常吹电暖器,容易上火,我还是给你买台空调吧。”现在,空调已经买来,本来与安装师傅约定1月3日前往母亲家安装,他却再也无法尽孝。

  徐母说,徐小宁从小立志成为一名警察,“他才10来岁时,我们在市区江滨路上被小偷偷了,小宁跟我说,‘妈妈,我长大要当警察,把这些偷钱的坏蛋抓起来’。”他言出必行,实现了从小立下的志向,“我有一事,生死与之”。

  1月4日,徐小宁被省公安厅追记个人一等功。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从警为民 生死与之 2013-01-07 浙江日报2013-01-0700007 2 2013年01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