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第一要闻版

产业余杭新起跑

  本报记者 徐峻 施晓义 邓崴 管哲晖

  区委报道组 周锋

  三面零距离对接杭州主城区的余杭,拥有省城丰富的人才、科技、市场等诸多优质资源,再加上广阔的区域空间能够提供相对充裕的土地这一当下最紧缺的资源——大都市经济圈这一特有的地理优势,对余杭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来,余杭紧紧咬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从发展理念和具体实践上较好地解决了三个问题:即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房地产转到产业经济发展上来,让产业经济从转型升级中得以快速奔跑起来,特别是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战略让产业经济的速度与质量进入更高更新的境界。

  余杭在速度与质量这幅纵横坐标上描绘出富有张力的上扬线,正在书写一份对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很有借鉴作用的答卷。

  产业倍添新动力

  余杭开发房地产的条件得天独厚。临平、良渚、星桥等板块的众多楼盘,吸引了不少人来此安家。房地产业成为余杭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前些年,面对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余杭人并未陶醉其中;近年来,随着市场出现变化,余杭人越来越警醒。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徐立毅说:“区域经济增长不能过度依赖房地产,打造品质之城离不开产城互动,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打造‘产业余杭’是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作为杭州市面积最大的区之一,余杭做强产业经济的有利条件不少:土地供应相对宽松;居住成本相对杭州主城区较低,有利于集聚人才;直接受省会城市的产业、市场辐射,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明显……

  在余杭从事了20多年经济工作的区发改局局长杨金水说,上世纪80年代,余杭和萧山、余姚、慈溪、鄞州一样,属于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最好的几个县(市、区),时称“五虎争雄”。现在,余杭要重振工业雄风。

  一年来,“产业余杭”实招迭出:包括余杭经济开发区、未来科技城等“五城一基地”的产业经济发展大平台展现雏形;产业项目建设、园区提升改造、招商引资等“三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扶持产业经济“50条新政”集中出台,今年全区用于扶持产业经济的财政支出至少增长三成以上。

  杭州福斯达实业集团总经理葛浩俊说,这“50条新政”条条都有“真金白银”,区发改、财政、经信、科技等部门6月底前就出台了21个实施细则,还给干部和企业主办了10多期培训班,促使大家把产业政策用足用好。

  在考核机制的引导下,基层干部的发展理念也随之改变。星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卞吉坤今年最关心的经济指标是“经常性财政收入”,“这个考核指标剔除了房地产税,促使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产业经济上。”

  实实在在的政策扶持,提振了企业壮大实体经济的信心。瓷砖行业龙头企业诺贝尔集团申报国家级技术中心成功,按老政策可奖励80万元,按新政则可奖300万元。“其中传递的激励信号让我们振奋。”诺贝尔集团负责人说。

  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余杭今年新上345个产业项目,其中工业项目204个。今年新引进的51个外资项目中,46个为产业类项目。前三季度,全区完成产业投资127.06亿元,同比增长46.3%;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48.6亿元,同比增长9.3%。

  调整孕育新优势

  “产业余杭”正快速奔跑。

  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项目纷纷落户余杭。以贝达医药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韵达风电、尚越光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大东南包装、华光焊材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东华链条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快速崛起。

  余杭医药产业近年来声名鹊起,世界500强纷至沓来:美国礼来制药向贝达制药抛出绣球,瑞士诺华牵手天元制药,法国赛诺菲与民生药业合作……

  记者来到浙江贝达药业,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人才、贝达董事长丁列明正和专家一起评审厂区扩建方案。“贝达新药上市销售13个月,发展速度远超我们想象,厂区不扩建不行了。”丁列明说。以丁列明为首的100多人海归团队研发的靶向治癌新药“凯美纳”,被卫生部部长陈竺称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以比同类进口新药低30%多的价格优势以及显著疗效,迅速抢占国内靶向治癌药市场25%的份额,今年前8个月已完成1.8亿元销售额。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转型升级,离不开腾笼换鸟。余杭近年来主动接轨,从杭州主城区引进了杭锅、杭汽轮、杭氧、西奥电梯、双菱机械等一批优秀企业,目前“杭迁户”企业产值已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2%。与此同时,在“十一五”期间关停115家企业的基础上,余杭继续淘汰一批电镀、印染、小化工、造纸等落后产能,区内最后一家造纸企业已步入关停程序。

  余杭原先的一批老企业,也正经历脱胎换骨式的转型。

  传统制造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让老板电器成为国内油烟机行业的排头兵:售价5000多元的顶级电饭锅,每分钟可吸气18立方米的双劲芯油烟机功效超过国家标准33%……

  余杭的传统当家产业——余杭家纺焕发出新活力。近年来,虽然因部分织造、印染企业外迁,企业数量从70多家减少到20多家,但由于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整个产业产值不降反升,年产值已达200多亿元。

  杭州锦衣汇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海云做了21年服装贴牌生产,利润越做越薄。今年,她痛下决心,腾出20亩厂房办起了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园。在锦衣汇的展示厅,叶海云指着1000多款样衣说,从衣料到款型设计,均出自墨潮、品象等15家驻园企业之手。叶海云开心地说,一腾一换之间,企业利润增加了10多倍。

  撑起创新微支点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年,余杭专门组织干部和企业家到天津滨海新区学习考察。滨海新区与余杭有着紧邻大都市的相似条件,出人意料的是,这里除了大飞机、大石化等大项目,还有500多家科技小巨人企业,今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3000亿元。滨海新区的成绩让余杭人怦然心动。

  “孕育科技小巨人,余杭有条件。余杭是全国科技进步的先进区、示范区,科技进步综合指标在全省排第一。”区科技局局长马伟忠说。

  “竞争战略之父”、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大量科技型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一个地区能否创造出“适宜创新的生态系统”。

  营造这种“适宜创新的生态系统”,正是余杭培育科技小巨人的关键之举:

  “雏鹰计划”对管理技术人员个人所得税按地方留存部分的50%给予奖励;对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50万元;对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的企业奖励300万元……

  “我们还着手建立5A级评定机制,根据研发投入占销售投入的比例、新产品产出率等指标,将给予创新型企业不同的等级评定,配以扶持政策。”区经信局局长陈炳鑫说。

  占地113平方公里的未来科技城在余杭已初具雏形。这一专门吸引、聚集海外高层次创业项目的大型孵化器,目前在孵项目包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数学家丘成桐的美国几何信息公司等123个高精尖项目。“仅9月份,就有美国安进生物有限公司、IBM、新加坡益海嘉里集团等10批海外客商来洽谈合作。”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说,目前科技城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00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6名。未来科技城已成为引领余杭产业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今年前三季度,该园区规模工业产值增长29.6%。

  “除了政府主导的未来科技城,在政府带动下民资建设的孵化器已有杭州科孚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6家,孵化中的项目达67个。”马伟忠告诉记者,“在现有15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基础上,余杭未来5年内力争培育1000多家科技型企业。”

  在这片适宜创新的土壤上,一个个科技小巨人茁壮成长。

  在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企业负责人自豪地告诉记者:“春风研发的650cc水冷发动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让大马力摩托有了强劲的‘中国心’。现在,春风研发人员比例超过20%,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0%以上……”

  银都餐饮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去年销售额达4亿多元,近两年研发投入有3000多万元,不仅拥有国内市场20%的占有率,还打开了欧美市场的大门。董事长周俊杰高兴说,今年国庆节前又收获了俄罗斯的首笔大单。

  东华链条已连续10年蝉联国内链条行业销售额第一,参与了国际链条行业4项标准的起草。在国际链条标准起草小组成员中,来自中国的5名专家就有3人来自东华链条。

  ……

  今年前三季度,余杭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7.57亿元,同比增长15.6%,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34.4%,高出杭州全市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

  科技小巨人的成长,为余杭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撑起了一个个创新微支点。今天的科技小巨人,就是明天的行业领头雁。

  “产业余杭”的未来,值得期待!


浙江日报 第一要闻版 00001 产业余杭新起跑 2012-12-17 2788950 2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