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嘉兴王江泾镇新老居民共议小区环境——

污水站里问民生

  本报嘉兴12月16日电

  记者 李茸 通讯员 沈鑫 朱维达

  【主题】生态文明建设

  【地点】宇四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和

  村部

  【时间】上午9时到10时30分

  【参与人员】王江泾镇环保办、文明

  办工作人员,村干部,村民

  代表,新居民代表

  07省道旁的宇四浜村紧挨嘉兴市区,聚居着1200多名本地人和8000多名新居民,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

  “今天请大家来,主要是围绕村庄环境征集意见和建议。”村委会主任曹金木做了开场白,并带大家步行去参观附近的生活污水处理站。

  轰隆隆的机器声、哗啦啦的水流声和居民的议论声,现场变得热闹起来,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臭氧味。看着泛着油污、裹着泥沙、散发着异味的污水经过层层处理后,变成潺潺清水,村民颇为震撼。王江泾镇环保办的施国华则为大家解释水处理的过程和原理。

  “以前老房子里用过的水都排到化粪池,又脏又臭,还经常堵住。我们常要把池子里的农家肥挑到地里去,水就直接排到河里去。”1组村民陶来宝指着池子里的清水说,现在又省事又干净。

  村民朱桂方则提出一个疑问,自己亲戚家在另一个村,用的还是20多年前造的化粪池,上次来看了后觉得太方便了,想知道能不能在其他村也推广建立污水处理站?

  施国华回答说,现在全镇村级就这么一个生活污水处理站。要想推广开来,最大的困难除了资金,还有污水管网的铺设。很多地方村民居住分散,有的村民不愿意让管网在自家地里或门口下方穿过,嫌麻烦。

  接过施国华的话,镇文明办的莫敏中说:“生态文明需要大家共同参与。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和环保办、村里一起上门做村民工作,有时候工期一耽误就是好几天,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工作。”

  曹金木进一步解释说,宇四浜村近万人聚居在花甲圩小区,一年需要用10万吨自来水,农户厨房间的生活污水以前直接排河里,卫生间的生活污水通过“三隔式”化粪池处理后排往河里。由于村里新居民租住人员数量大,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往河里直排,对周边水环境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处理站今年投入使用后,每天能处理1200吨污水,是目前全省最大的农村水污染物减排试点工程。

  来自河南的新居民燕宏伟连连点头:“我现在租住村里的房子,下水道很正规,不像我老家,脏水都直接倒池塘里。”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补充:“我提个意见,这边公共厕所少了点,有时候实在逼急了只能就地解决。”

  对此,曹金木回答说,村里也一直很头痛。现在房子都很集中,农田也少,谁家都不愿公厕造在自家旁。

  “最近,镇里已经进行了统一招标,打算给包括宇四浜村在内的几个村庄集中设计、建造公共厕所。”莫敏中给大家带来了好消息。

  讨论越来越热烈,一些问题逐个被提出:

  “附近有个化工企业,一刮东南风就有刺鼻味道,空气质量不好,能不能让这家企业搬走?”

  “小区里虽然每天都有人保洁,但还是有一些卫生死角,希望得到清理。”

  “不少人住进小区后还保留了以前的习惯,在门前屋后种了菜,把绿化带都破坏了,这一点很不好,能不能统一种上好看的花花草草?”

  对大家提出的这些期望和问题,镇里和村里的干部一项项认真记录下来。曹金木说,现在环境越来越好,大家越来越关注这些民生问题,要求也逐步提高,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我们会根据十八大精神,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感言】

  曹金木:我们村几年前被评为嘉兴市级文明村,这几年,村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多了,环境和治安都比较难管理。按照十八大要求,我们距离美丽中国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要多多努力。

  施国华:现在大家都在治水、治理环境,我们也要以实际行动让环境变好。

  莫敏中:要建设生态文明,要把硬件提上去,先要提高村民和新居民素质,这样才可能让水更清天更蓝。

  燕宏伟:来村两年了,觉得这里很好,希望老家也能建设得像这边一样好。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污水站里问民生 2012-12-17 2820502 2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