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聚焦水利

文章导航

润泽苍生 大地为证

——写在平湖市荣膺省水利“大禹杯”金奖之际

  润泽苍生 大地为证

  ——写在平湖市荣膺省水利“大禹杯”金奖之际

  文 刘梅 郭千里

  平湖,市如其名,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是历史上富庶的鱼米之乡。肥沃的土壤使它成为我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当地百姓以水为邻、逐水而居、依水兴业,人与河流长相厮守,唇齿相依。因此,科学谋划、务实创新地开展水利工作对该市农业的繁荣、民生的安康、经济的提升和社会的安定意义重大。

  多年来,这颗杭嘉湖平原的“水乡明珠”,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的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全面提升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以争创水利“大禹杯”为契机,切实把水利改革发展纳入了市政府工作的战略谋划之中,勇担责任、谋求跨越,开辟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格局。

  回顾历程,该市水利建设区域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尤其是在农田水利方面的积极探索值得全省相似境况的地区探讨学习。

促丰收,地下“长龙”续显威力

  在中国农田水利发展的历史长卷上,平湖的名字颇具意义。早在1999年,该市就已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农田灌溉地下管道网络全覆盖的县级城市,为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带去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条一条地下管道好似地下“长龙”,“吞吐”有序,以管道为龙身、泵站为龙头,放水闸门为龙尾,引水河道为龙池,当地农民不再一味仰仗老天爷的“恩泽雨露”,只要启动闸门自己也可“驭龙调水”,渠水的利用系数从原来的60%提高到了90%以上。更重要的是,管道输水速度快、损失少、灌溉即时、随要随到的特点,让远田、近田、高田、低田“雨露”均沾,大大提高了粮食的增收效益,得到了当地农民的一致欢迎。据统计,平湖市平均每亩田可增产粮食30公斤,全市年总增产粮食1410万公斤,价值3525万元。

  2011年,平湖市在农田灌溉实现地下管道化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掀开了新一轮高效灌排体系的建设热潮。当年新建地下管道257公里,新建泵站110座,推广喷微灌面积1万余亩。建设过程中,平湖市创新研发运用了地下灌溉渠道清淤技术、UPVC管替换铁制提水泵管等技术,不仅提高了泵站出水效率,比传统的泵管节水20%,而且减少了泵站维修及更换次数。与此同时,该市还积极探索UPVC波纹管和PE管等新材料的使用,促进传统农业灌溉与高效喷微管技术的有机结合,农田灌排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

  如今,平湖市已将农田灌溉地下管道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维护、不断提升的系统工程加以坚持,并列入政府重点推进的实事项目,政策扶持力度与扶持范围不断扩大,这既夯实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也将有力助推平湖加快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建设。

保安全,农村圩区筑起坚实壁垒

  在我国沿江滨湖的低洼地区,当河流的洪水位高于田面高程就必须筑堤挡水,才能保障农业生产。骨干排水河沟把洼地分割成许多小块,每小块周围都要筑堤保护,形成独立的生产区域,就被称之为“圩区”。

  本世纪以前,平湖市农村并未开启圩区建设,农村主要利用自然地面高程来抵御洪水侵袭。但由于城市发展初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和上下游水情、工情变化造成河网水位抬高,泄洪困难等因素的作用,平湖农村抗洪抗灾的能力一度削弱。提高农村地区防洪排涝标准,解决农村低洼地区“受淹”问题,成为该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全面实施农村圩区工程建设应需而生。

  2010年起,平湖市在贯彻落实中央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和省政府杭嘉湖百万亩圩区整治工程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圩区建设。提出“五年完成、三年攻坚”的建设要求,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4.65亿元,建设圩区22个,防洪面积预计达17.07万亩,基本完成受淹严重地区的农村圩区工程建设。

  随后,平湖市财政加大补助力度,在省财政按工程概算投资的30%给予专项补助的基础上,将市财政对一般镇(街道)给予工程直接费补助标准提高至80%。对建设任务较重、财政较困难的镇(街道),工程直接费市级补助标准提高至90%,为加快圩区建设提供了强而有力的资金保障。

  为规范资金管理,该市专门出台了《平湖农村圩区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实施圩区工程资金报账制,监督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与实际落实。在圩区建设过程中,该市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项目公示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圩区建设情况月通报制及联挂制,圩区建设的质量、进度和安全得到了有效监管。2011年,该市续建林埭三村圩区,新建当湖塘桥、广陈萌芽、新埭星光3个圩区,面积2.86万亩。已经建成的5个圩区在近两年抵御“梅花”、“海葵”等台风中取得了显著效益,为农田安全筑立了坚实的壁垒。

强防御,防灾减灾网络全覆盖

  从大禹治水到汉武帝黄河瓠子堵口,水利一词自史书有记载起,就有治河防洪、饮水灌溉,除害兴利的意思。在平湖,防洪防汛防台抗旱工作同样是水利工作的基础内容。通过努力,一张颇具地方特色的防汛防台抗旱网络体系已在平湖形成。

  巩固责任网络。认真落实防汛防旱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在各镇街道和部门防汛防旱机构人员及时调整的基础上,平湖市政府与各街道、部门层层签订防汛防旱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人员,促进工作落实。同时,平湖市着力做到工作经费落实到位,保障措施有序开展,专业人员配置不断完善。

  强化技术网络。该市投资200万元完成防汛会商系统升级改造,并将该系统和政府会商系统有机结合,为主汛期的上承下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该市进一步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市境内的3个国家基本站,经过重建和改造,已经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在该市所有的遥测站点,我们看到技术升级改造带来了全新力量,雨润3000遥测系统、“全球眼”视频监视系统、声学多普勒超声波测流技术的应用带来更为准确的信息。水文专用车辆、汽艇、皮划艇等测量设施种类齐全,明显提升了水文应急的机动能力。 2011年为着重强化企业防汛防台、沿海码头防汛防台和海塘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与合作,该市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与上海市金山区、上海石化、上海化工区长达23年的防汛“区域联防”制度,再次提升钱塘江北岸区域的防台能力。

  创新应对网络。在平湖市防洪应对网络中,城市防洪工程占据重要地位。采用 “新建区抬高地面自排,中心区域建大包围机排”方案的城市防洪工程,以当湖老城区为主要保护对象,形成防护面积为56.87km2(中心区13.60km2)的防洪包围圈。整个包围圈堤线总长为16.90km,堤顶高程3.1米,堤上各河口共建立了节制闸17座、泵站7座,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011年,该市累计运行城市防洪工程8次(主要为开闸泄水),合计55天,在8月25日平湖遭遇历史24小时最大雨量情况下,有效确保了市区不受淹,工程减灾效益显著。

  为加强防汛抗台的应对能力,平湖市还重点实施了“强塘”工程,完成了白沙湾至水口治江围涂海塘的管理移交,标志着该市一线海塘由原来企业化管理正式纳入行政管理的范畴,这也使该市海塘管理所管理的一线、二线海塘长度达到17.8公里。同时通过加强海塘安全巡查、扩大防汛联防体制、充实防汛物资、开展除险加固项目,该市的防汛防台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该市率先推行的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特别是强化对骨干河道的整治力度,为该市防汛综合应对能力的增强起到了积极贡献。目前,该市已成为我省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十个先行试点之一,其平原河道“四级网络”管理新模式正在全省推广。

暖民心,农村饮水提质保量

  水乃生命之源,解决百姓的安全饮水问题不容忽视。在平湖农村,百姓过去饮水的主要来源是以地下水为主,现在饮水水源从地下水转到地表水,原有的管网布局显然不能适应新的供水要求。再加上农村供水管网建设时间较早、标准低、陈旧老化,漏损率高、二次污染较为突出等问题,使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推进迫在眉睫。

  根据中央和省有关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政策和规定,从2006年起,平湖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根据计划立项情况将具体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列入省计划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另一类是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主体都为项目所在的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截至2010年底,该市共新建改造农村供水管网1336公里,投入资金11815万元,解决农村饮水人口24万人。2011年,该市围绕“民生水利”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年共实施完成了独山港镇、林埭镇、乍浦镇、曹桥街道4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铺设供水管道495公里,解决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总投资2439万元。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平湖市的水利建设重点将集中在中小河流整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与小型水利工程区域化集中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上。润泽苍生,大地为证,立足民生,治水兴利,平湖这颗璀璨的浙北明珠必将更加熠熠生辉。

  【水利快报】

  安全检测显示

  我省农村水电站安全状况欠佳

  日前全面完成的全省农村水电站安全检测显示,我省运行25年及以上的农村水电站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年久失修,电站存在压力前池出现裂缝、发电引水渠道破损渗漏、压力钢管腐蚀严重、电气设备老化、水轮发电机效率低下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等情况。这些农村水电站迫切需要通过更新改造或报废重建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此次检测是我省今年农村水电站安全管理年检工作的一部分,涉及运行25年及以上的农村水电站有611座。省水利厅专门安排财政资金270万元用于检测工作,通过政府采购分别由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三家单位中标进行。在各地水利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通过人员、资金、交通等方面的支持,克服地方偏远、交通不便的实际困难,目前这项工作已按规定时间全面完成。

  防汛抗旱再添好帮手

  杭州水文测报中心竣工验收

  12月5日,杭州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水文测报中心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建设已完成合同规定任务,技术指标达到现行规范标准,其中洪水预报会商系统和中心数据库异地镜像备份功能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全省领先、全国先进水平。

  杭州市水文测报中心是杭州全市水雨情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分析的关键部门,承担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的重要职责。下一步,杭州市将着力推动做好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加强水文预报等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争取预报水平有突破,进一步拓展系统功能,最大限度发挥系统作用,更好服务于防灾减灾工作。

  绍兴市汤浦水库

  获评省级水利风景区

  近日,绍兴市汤浦水库水利风景区被省水利厅授于“省级水利风景区”称号,并推荐参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绍兴市汤浦水库位于上虞市汤浦镇南端,坐落于曹娥江支流小舜江上,是国家批准的以供水为主,结合防洪、灌溉、发电和改善水环境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2.35亿立方米,是一座大(2)型水库。风景区总面积52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3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4平方公里。景区依托小舜江流域山水组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资源,结合江南水乡文化特色和浙江低山丘陵独有景观,围绕“探索生命资源、追溯治水之路”主题,以汤浦水库为核心,以水库两岸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为烘托,形成上景、中景、下景三块主要景区,包含王坛湿地、舜王庙、永元秀塔等优质风景资源。


浙江日报 聚焦水利 00019 润泽苍生 大地为证 2012-12-12 浙江日报2012-12-1200006;浙江日报2012-12-1200008;浙江日报2012-12-1200011;浙江日报2012-12-1200012;浙江日报2012-12-1200016;浙江日报2012-12-1200017;浙江日报2012-12-1200020;浙江日报2012-12-1200026;浙江日报2012-12-1200013;浙江日报2012-12-1200014 2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