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任:
危机也是转折点
本报记者 吴妙丽
本报记者 吴妙丽
在天能总部,布置一新的展厅让人印象深刻,电池产业的昨天、今天、明天,天能创业、创新的每一步尽收眼底。沐着难得的冬日下午阳光,张天任向记者道出那些图片、产品无法记录的历程。
记者:为解决污染问题, 长兴去年对铅蓄电池行业进行停产整顿,这对天能产生了什么影响?
张天任:由于铅污染问题,铅酸蓄电池生产基地长兴市近年来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中心,行业在不停地整顿提升淘汰,特别是去年采取“休克式疗法”,所有的企业全部停产。作为行业龙头老大,天能也面临一个重大的生死抉择,是就地转型升级,还是偃旗息鼓甚至“出走”?最终天能再次选择通过转型做大做强,在政府的支持下,投入巨资,加强传统产业的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提升,向高端化、深加工和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同时,投入巨资兴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引领产业生态化发展。事实证明,这次危机也是天能发展史上最大的转折点,天能从此焕发新的活力。
记者:看起来,这20多年来您一直坚守主业,稳打稳扎。为什么?
张天任:一方面是性格,一方面是一种责任意识。企业做大了,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2万名员工,身后就是2万个家庭,同时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类企业,都和你的企业有了干系,你把企业做好,把整个产业引领好,就是对他们负责。未来的各种高科技领域,航天、海洋都离不开电池,这个主业前景无比广阔,为什么不坚守?
记者:说到责任,你会不会觉得也许一个小老板的日子更好过,有钱又有闲?
张天任:这其实是我感受最深切的一点。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我觉得浙商最需要的就是突破小老板意识,成长为企业家。企业家越多,社会经济发展的正能量就越大。小老板和企业家的区别,不仅在于企业规模,更重要的是财富观和社会责任感。其实,我也是一直在不断突破自我。当初创业办厂,是为了脱贫致富、出人头地;企业要做大做强,遇到管理、人才瓶颈,就要考虑去家族化,建立现代企业,突破自我,舍得把股权、期权让出去。投巨资发展循环经济、确立绿色动能产业方向更是一次自我的突破,天能要做行业标杆,要做百年企业,必须要对社会负责,对人类负责。
说实在,现在确实不轻松。我现在不仅是企业的董事长,上市公司香港董事局主席,省蓄电池协会会长、长兴工商联主席,同时还兼任家乡新川村的村支书,经常是早上还在和农民开会,晚上可能就和某个跨国公司老总谈事,第二天可能又飞到北京汇报工作。但这种跨度很大的生活让我感到充实。
记者:现在很多中小企业日子不好过,你对他们有何建议?
张天任:我的经验就是两条,一是坚持创新共赢,二是信心比黄金更可贵。说到信心,我最近仔细读了十八大报告,我觉得里面透露的信息还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对于民营经济发展仍是利好。当然,信心也需要政府的帮助,我们期待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