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回归常识

  刘刚

  写下这个标题,是因为在采访中,王水福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强调。

  常识,往往是大白话,常听常说,却又易被忽视。王水福所言之常识,指的是企业发展的基本道理,当虚华散去、浮躁不再,这些道理却凸显得字字珠玑。

  “质量做到最精、成本做到最低。”这看似正确的废话,就是王水福念叨不停的企业发展常识,也是西子控股赖以成名的电梯产业的核心经验。其背后的逻辑是,产品质量向精益制造迈进的过程,也是淘汰竞争对手的过程,而当竞争对手大量减少,订单势必水涨船高,由此带来采购成本下降等一系列良性连锁反应。用王水福的话来说,就是回到了商业的基本逻辑上。

  如果你还是觉得抽象,那就看看“富士康”,这个靠代工做成世界五百强、去年全球营收达到7000多亿元的IT巨头,在王水福看来,只是印证了“质量做到最精、成本做到最低”这一常识。

  还有瑞士手表的故事,国内消费者很少知道,今天奢侈热销的瑞士手表一度被日本廉价的电子表打得落花流水,打到最后,瑞士人明白过来,不跟日本企业搞价格战了,做品牌、做品质。

  “如果浙江企业都能把精益制造当成一种习惯,那转型就有希望,如果我们做眼镜的企业,能做到全世界质量最高、成本最低,就永远有饭吃。”王水福说。

  没错,埋头做好精益制造,这是德国制造的公开秘密,也是日本制造的强大所在。但是,王水福也并非心无旁骛,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在房地产领域也颇有斩获,距杭州江干区西子总部大楼不远处就有西子参与的商业地产项目。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王水福并不避讳质疑。他的回答是,这些年做房地产项目赚的钱,基本上都用在制造业领域购买装备上了,尤其是西子的新蓝图——航空产业。

  为了说明自己对做“地主”的兴趣寥寥,王水福介绍说,西子在大江东新城前进工业园打造的航空产业园,投资了六、七亿元买装备,厂房和土地都是工业园的,他之所以不要,因为不是冲着土地去投资的。

  说到这里,又回到了王水福的常识论,“我们去参加空客的评审会,人家评判一家企业,就是看装备、质量保证体系,你厂房再多、再漂亮都没有用。他们喜欢轻资产的企业。”

  认识常识易,践行常识难。

  难在哪?王水福认为,难就难在不老实。做制造业要老老实实,不能玩小聪明,标准体系永远比个人的小聪明要聪明。要不断学习、上台阶,不能天天想着增长。现身说法的例子是:西子准备在海宁举行扶梯骨架设计世界大赛,因为扶梯骨架自德国人发明后就再也没有改变过,而一个骨架30个焊工要焊一天,现在劳动力成本这么高,王水福希望找到一个用机器人来做的办法,而这就需要重新设计。

  从电梯到航空产业,也是西子上台阶的结果。与传统行业结果控制的生产体系不同,航空产业是过程控制,所有生产记录都要存放30年,所有生产过程都可追溯。不难想见王水福的自得,这样的行业如果能进入、站稳脚跟,那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来?

  坚守实业,就要尊重常识。在当前国内制造业一边产能严重过剩、一边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的情势中,这是王水福的自觉,也应是广大浙商的座右铭。

  (作者为本报记者)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回归常识 2012-12-06 2824427 2 2012年12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