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政治纵深

竞聘落选不沮丧,柳暗花明又一村——

金子总有发光时

  核心提示:

  在各地的竞争性选拔干部中,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宁波市镇海区给予落选干部更多机会,在每次公开选拔工作结束后,把比较优秀的落选人员及时纳入后备干部库,进行跟踪培养和管理,挖掘德才兼备的人才,创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

  “竞聘时,因为人数有限,总是有上有下,但优秀的人,我们不会忘记。”这是朱作东在干部竞聘落选后,镇海区委组织部找他谈话时,告诉他的。

  可当时的朱作东仅把这句话当成领导安慰落榜者的客套话,并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磨炼和考验后,他就被安排到一个重要岗位上。

  在实行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同时,宁波镇海给了“落榜干部”更多机会,把比较优秀的落选人员及时纳入后备干部库,进行跟踪培养和管理,经过一段时间锻炼考验后,适岗使用。

  2010年至今,全区已有52名公开选拔入围但未任人员被纳入后备库,15人被提拔使用。

  落榜,

  不等于差生

  从接近目标,到遗憾落选,再到机会降临,这段经历在朱作东的记忆里,仿佛昨天。

  2011年8月,宁波市镇海区通过报纸、网络等途径发布第一批空缺职位预告。预告内容包括空缺的15个职位、推荐对象及条件、推荐方式及要求等。

  时任蛟川街道(镇海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中心主任的朱作东,把目光锁定在镇海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一职上。

  “我大学专业是经济学,觉得自己具备一定经验和能力。”自信满满的朱作东随即报名,经过组织推荐、群众推荐等一系列程序,他与11名干部一道,位列第一批空缺职位推荐提名人选名单。

  现在回过头看,当时的竞争可以用激烈一词来形容:首先,镇海区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成员对每个职位任职评价得分前6名的人选作了分析比较,并进行差额票决比选。随后,每个考察对象逐一填写德行事项报告表,所在单位的干部群众也对他们进行了德行评议。最后,一份最终入围名单形成,并提交常委会实行差额票决。

  整个选拔历时1个月,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朱作东对自己的表现还算满意。“当时我就一种心情,那就是满怀期待。”朱作东仍清楚记得自己当时的感受。

  然而,事态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在最后的常委会讨论环节,朱作东落选了。没过多久,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和街道党委书记分别找他谈话,有一句话令他印象深刻:“优秀的人,我们不会忘记!”

  没想到,这句话不仅仅是安慰和客套。“去年,我先被安排到北欧工业园区挂职,然后一些原本由领导牵头的工作也落到我头上。”更让朱作东意想不到的是,今年4月,他还被选为街道唯一代表,参加全区第8期中青班学习,并被任命为班长。没过多久,一纸调令让他最终升任镇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起起落落,让朱作东不禁感慨,“落选有时也是一种考验和锻炼”。他坦言,当初落选时虽然也曾沮丧,但没想到组织不仅重视上榜者,也同样关心落榜者,看来“一考并非定终身”。

  任用,

  最终看能力

  近年来,在镇海区开展的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中,朱作东并非是有关部门跟踪关注的唯一落选者。

  “自开展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以来,我们就开始有意关注一些相对优秀的落选者。”镇海区委组织部干部一科科长梁晓俊说,一些落选者并非不优秀,只是岗位数量有限,或者他们竞聘的岗位不一定适合他。

  “当时,朱作东的竞争者是区发改局一位从事经济运行工作的干部,不仅在局机关工作的时间更长,经验也更加丰富,就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一职来说,确实是这位干部的匹配性更强。”梁晓俊向记者透露了一些朱作东落选前后的幕后细节,“朱作东的能力也非常出色,因此我们有意把他作为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来培养,纳入后备干部库。”

  朱作东落选后的一些看似“特殊”的岗位安排,恰恰体现了镇海区委跟踪培养优秀者的方式:参加青年干部培训班;到基层或重点企业、重点工程挂职一段时间;在本身或同级岗位上给他们搭建一个更加广阔的锻炼平台……

  现任镇海区人社局人才交流中心主任的80后干部李宏峰,也是在竞聘落选后得到了一次“额外”锻炼的机会。当年,镇海向社会公开选拔副局级干部,当时还是宁波大学阳明学院团委书记的李宏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

  “落选时,还以为自己是陪考,没想到半个月后,组织部居然让我再去一趟,说有一个适合我的科级岗位,问我愿不愿意去试试,我就答应了。”在区人社局工作3年多来,李宏峰自感收获良多,“感觉走到了一个更大的舞台,思路和眼界都比以前在学校更宽了。”

  标准,

  更需明朗化

  镇海区开展跟踪培养入围未用人员工作,无疑给朱作东、李宏峰这样的优秀人才一个被关注、并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好机会。殊不知,在镇海区委组织部看来,这项探索也给他们的干部选拔工作,带来不少启示。

  “关注落选干部,也是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镇海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翁国光告诉记者,“对这些人才兼备的优秀分子进行二次选拔,从某种程度上等于‘拉长跑道’,实现好中选优,让千里马有广阔的前程。”

  长期从事干部选拔工作的梁晓俊,跟记者谈起人力资源管理上“一个人的胜利”的弊端:“以往干部选拔,一般最后就只有一个人胜出,其他落选者一律被打回原形,这样的结果让一些干部有些沮丧,不利于大家在平时工作中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

  不过现在,梁晓俊在这方面的担心越来越少了:“因为在干部选拔中,我们不再单单关注竞聘成功者的表现,同时也给一些优秀的落选者一个继续培养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再搏一下,使得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更好地实现发现一批、选拔一批、储备一批、激励一批的效果。”

  但是,在这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也有一些方面不尽如人意。“选择关注对象没有明确的标准,主观性较强,没有可参照的标准条件。”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跟踪培养提拔入围但未用人员,还很难做到绝对公开、公平,难免引起一些非议,就算写成具体制度,操作起来也难。

  “因为干部管理的权力所限,我们现在正在跟踪培养的优秀入围但未用人员,几乎全部集中在镇海范围内,且都在体制内。对于体制外,以及其他地方的一些优秀人才,我们即使非常赏识,也爱莫能助。”镇海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跟踪培养入围未用人员,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王侃:镇海区的跟踪培养入围未用人员,一方面使得那些没有得到录用的优秀人员可以获得进一步培养,另一方面也让组织部门对选拔中冒出的人才进行更全面地考察,判断其是否适合领导岗位。希望当地能让这一正处成长期的工作制度化,形成惯性,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 00017 金子总有发光时 2012-12-06 浙江日报2012-12-0600012;浙江日报2012-12-0600011;浙江日报2012-12-0600018 2 2012年12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