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迎接十八大特别报道

党旗下,凝聚浙江发展力量

  (上接第一版)

  执政为民,是浙江党建一以贯之的追求,更是一面鲜艳旗帜。

  对于浙江的管理者、决策者来说,执政为民是指导工作的风向标,是方法论;而对于生活在这方土地的百姓而言,执政为民是生活的点滴变化,是内心的幸福感受——

  始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让我们感受到了执政为民的力度。

  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快保障房建设,编织“全民社保”网络,促进就业创业,改善医疗条件……一项项民生热点,让我们感受到了执政为民的广度。

  台风、洪涝、雪灾……每次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坚持以人为本,人的生命至上,从“被动”应对转为积极防治,让我们感受到了执政为民的热度。

  人民群众不仅成为改革发展的推动者、承担者,更成为改革发展成果的拥有者、享有者。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不管浙江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哪一个节点上,执政为民的宗旨不会变,党的根基在此,党的力量在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的根本。

  不少领导干部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一段时间都浮在文山会海中,不到基层走一走,不到群众中听一听,大脑就会空白,心中就会没数。

  与群众脱离开了,恰如鱼儿上岸,无法生存;与群众联系少了,就像风筝断线,飘忽不定。

  在浙江这片充满群众创造力的神奇土地上,多少“草根”探索转化为省委决策部署,多少群众实践成为全国首创。

  从“八八战略”到“两创”总战略,从“全面小康”到“两富”目标,从“四大建设”到“四大战略”……这些重大决策部署无不是对群众实践的提炼,无不来自对百姓智慧的汲取。

  走,到群众中去!走出高楼大院触摸基层的脉搏,接地气找灵气,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

  上世纪末,在嵊州源起的“民情日记”,本上记民情,心中装群众,经过10多年,在全省各地推广、深化。

  2003年,省委领导倡导并身体力行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如今,各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活动已在浙江坚持了近10年,在与群众面对面中,领导干部不仅听到了第一手的民意,更获得了决策的参考信息。

  2007年,发端于舟山桃花岛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如今,不断延展,“小网格”在浙江大地展开一张大网,让党的声音和服务延伸至社会肌体的最末梢。

  2012年春天,省委部署启动的“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一时间,省、市、县、乡四级领导干部走万村、进万企,访民情、解民忧,抓难事、办实事,在基层描绘了党员干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生动画卷……

  密切联系群众,是一种态度,是一份责任。无论什么时候,省委始终把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党建工作的核心,群众路线始终贯穿于决策部署和科学发展的全过程。

  信息时代的今天,交通越来越便捷,通讯越来越发达,但我们的“传家宝”——群众路线,决不能丢,更丢不起。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的核心。

  历史证明,对一个政党而言,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大潮奔涌,巨轮远航,离不开帆的护航。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离不开党的制度建设。

  深入推进干部考核制度改革,2005年浙江成为全国最早试点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的省份。2009年,干部考核评价“一个意见、五个办法”出台,标志着浙江探索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迈出新步伐;

  着眼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探索开展领导干部德的考察,全面推行常委会任用干部票决制,积极推进干部工作信息公开,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让干部选拔透明、公开;

  始终坚持结合浙江实际,规范基层党建机制,先后出台村级组织工作规则、党代表任期制、党代表活动五项制度、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专项述职制度;

  扩大党务公开,全省各级党委部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制度是无形的,制度又是有形的。十年间,在浙江大地,党的制度建设已覆盖各个方面、每个环节,为永葆党的纯洁性、先进性保驾,为推动浙江科学发展护航。

  制度建设,是思想建设的保证,是组织建设的依托,是作风建设的支柱,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保障,是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是孕育过无数英雄的土地;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楷模辈出的时代。孟祥斌、陈柱平、何小川、江小金、王益群、杜洪英、吴菊萍、钟杏菊、杨七明……

  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出自不同行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共产党员”;他们,是全省340多万名共产党员中的优秀代表。

  十年来,一批批优秀党员干部,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坚守岗位、默默奉献……这是时代精神的深刻体现,是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有力表达。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写下党的先进性的壮美诗行!他们用激情、创新和力量,挥就党的纯洁性的瑰丽篇章!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之江先锋”创先争优活动……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发展上水平。十年来,一次次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是对全省党员干部的精神洗礼,更是对执政能力的提升。

  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受转型升级考验,对战肆虐的自然灾害……十年来,每当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爬坡越坎的关键时刻,省委总能根据发展形势适时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一次次带领浙江人民绕过暗礁和险滩;在党旗的指引下,全省各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总是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是浙江十年来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是一个追求民主公开的时代。

  2004年,后陈村,武义一个小山村,诞生了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从此,小到三四元一瓶的糨糊,大到几十万元的工程款,都被套上了民主监督的“紧箍咒”。

  2008年9月,来自基层的40名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首次列席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标志着党代表任期制工作在浙江迈出重要一步。

  从程序机制上完善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基层民主、人民民主,这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大课题。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党务公开、干部票决制、党内民主决策、党代会常任制、网络问政、基层民主选举、村务民主决策、民主恳谈…… 浙江每一次富含民主元素的探索与实践,都碰撞出激动人心的火花。

  民主,是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民主,是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民主,是党的领导干部坦然面对公众监督的胸襟;民主,是最广泛调动积极性、凝聚力量的粘合剂。

  漫步在浙江大地,令我们欣喜的是,活跃在基层的民主因子,不仅激发了更多民主智慧,更为浙江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组织的团结和活力,关系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是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的内在动力。

  腐败,如毒瘤,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势不两立。

  在世情、国情、省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反腐拒变,是永葆我们党和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关键。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就此打响。

  十年,浙江一以贯之,面对腐败现象决不姑息。

  省委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把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作为反腐败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不管是谁,不管职位多高,不管来头多大,只要以身试法,触犯了法律,都要付出应有的代价,面对法律的严惩。

  十年,浙江回应民意,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回避、不纵容。

  治理公款旅游、公务用车、公费吃喝、庆典论坛活动过多过滥;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推行民生工程阳光监督……从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关心的领域做起,努力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十年,浙江创新探索,加强制度反腐、科技反腐,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的力度。

  积极探索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监督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防止利益冲突暂行办法;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全省83.3万名党员干部排查出风险点129.5万个,制定防控措施116万条……初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以求党员干部拒腐蚀、不沾腐。

  坚决惩治与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虽然,我们的努力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还有距离,但,浙江在反腐路上不会止步,不会退缩。

  从全面小康迈向“两富”现代化,这是一份历史重任,这是一份美好期许。

  完成这一目标,实现这一愿景,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一项新任务,正摆在我们面前——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力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出征鼓点,已在耳边响起。党旗下,让我们聚力量,共进发。


浙江日报 迎接十八大特别报道 00003 党旗下,凝聚浙江发展力量 2012-11-03 浙江日报2012-11-0300027 2 2012年11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