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湘湖劲吹美德风

—从“两创”迈向“两富”的报告之十一

  本报记者 周天晓 蒋蕴 李月红

  管哲晖

  区委报道组 吕耀明 汪一航

  “敬长者,孝父母。爱子女,教有方。男与女,要平等……”

  将这些话用图画描绘出来。这是一个萧山临浦镇小学生的回家作业,也是一户普通萧山家庭的美德修习。按照主办方的设想,活动能让当地新编的这320字《公民基本道德行为三字经》在这个小镇最大范围地传播。

  “懂礼貌,礼谦让。”经过全家人的热烈讨论,在临浦一小学生祝钰丹的笔下,这句话化成了这样一个画面:公交车厢内,两个年轻人都想给老大爷让座,最后他们通过“剪刀石头布”来定,赢者说,“你输了,这次让老大爷坐我的位子。”

  纸上的画,是一种无声的力量。作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之一,萧山百姓共同描绘的思想之美、行为之美、价值之美,正在从内而外践行对文明幸福的追求。

  萧山人“喜奔竞,善商贾”的特质,在改革开放以来竞相释放。多年以来,萧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始终保持在全国百强县(市、区)第一方阵。

  过去5年,萧山发展经历了又一个黄金时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人均GDP约11.8万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此时此刻,萧山人迸发出建设文明幸福新萧山、创造“两富”新生活的新追求。杭州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俞志宏说,萧山百姓对此有着强烈的内生动力。

  “碧水月自阔,安流净而平”,是唐诗《渔浦》中描述的萧山风景。这份温润与平和,已经渐入萧山人的内心。

  文明幸福 全城热议

  郭维涛,萧山区委政研室副主任,最近在想一个问题。

  过去十年,我们融入了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之中,市民、农民、外来人口呈现不同的文明幸福诉求,我们怎么办?

  今年初,一场关于“文明幸福”的大讨论,在萧山激起了全城热议。从工厂到社区,从城市到农村,人们都想表述自己对这四个字的定义和追求。于是,从2月起,一个名为“文明幸福新萧山”的建设评价体系开始酝酿。

  9月,一份长达数万字的《文明幸福新萧山“三大体系”》征求意见稿,在当地媒体刊登,征求百姓意见。在其中,记者找到了一份颇有意思的表格。

  针对“文明幸福”的评价,萧山引入了50个指标,其中既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数值,还包括了“劳动关系和谐指数”、“社会平安指数”、“二级以上空气优良天数占比”、“重大决策公众参与度”、“万人慈善捐款总额”、“机动车驾驶员遵章守法率”、“年人均阅读量”等。

  经过多轮征询意见,萧山百姓用6句话,把他们心中关乎“两富”的愿景实实在在地描述了出来:经济优质发展好、民生优裕保障好、生态优美环境好、文化优越风尚好、政务优效服务好、素质优秀身心好。

  9月底,萧山区委托一家机构,对辖区内的28个乡镇街道展开了一次文明幸福指数的测评。这场测评,评价项目有5000多个,涉及百姓对“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秩序”、“政府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满意度,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对公民素质指数的评价。

  来自上海的学者张堃,是这次萧山公民素质测评的考官之一,他和另外20几位同事被分成10个组。在市心中路这样的繁华路段,他会着重文明行车的状况。他的做法看起来很简单,静待15分钟,看交通状况。有没有人闯红灯,机动车或非机动车有没有违反交通规则。看到有一辆自行车逆行,他就拿起相机拍照。

  最终的测评结果显示,萧山区的公民素质指数得分为78.22。作为首次测评,相关部门和专家都认为,与现实发展水平“基本一致”,“相对客观”。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今后每年3月,萧山区都会公布上一年的公民素质指数,各个乡镇街道也会有相应的分数考核。这将成为衡量百姓对地方官员执政满意度的重要依据。将“文明幸福”的愿景,细化到政府工作的点点滴滴,这一次,萧山人也要走在全国前列。临浦镇浦二村支书韩永尧说:“今后萧山人不仅口袋富,更要脑袋富,我们肯定做得到。”

  美德档案 传颂村镇

  火灾警报突然响起。

  办公室内,车间里……四面八方冲出10多名工人,他们齐聚在一个房间,穿消防服,背器材,然后各自冲进浓烟四起的楼房,有的在指挥,有的登云梯,有的开水泵……一场生死营救开始了。

  这是记者在萧山金利浦制衣厂看到的一幕消防演习。短短几分钟,队员们便完成着装出警灭火救援的准备,其反应速度,丝毫不亚于受过专业训练的消防官兵。指着那8辆消防车,“消防队长”李立兴说:“瞧那些大家伙,很酷吧,我花了450万买的。”

  在盛产“老板”的萧山,李立兴算得上是个“奇人”。

  奇不在企业,李立兴的金利浦制衣厂,年产值7000万元,即便在所在地浦阳镇也排不上什么名次。奇就奇在:2003年4月,他抽出13名员工组成一支义务消防队,如今拥有8辆消防车,累计义务出警792次,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1亿元。

  企业办好都不容易,搞什么消防队,图啥?李立兴的举动,一度让身边的很多朋友感到困惑。但李立兴说,这是我的“梦”,一定要实现!“如果不是党和国家政策好,像我这样的农民怎么可能成为企业家?我只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尽可能回报社会。”

  在萧山区,“奇人”李立兴代表着一种日益强大的社会力量:美德力量。而这力量,因为一份特殊档案的写实记录,变得格外细微生动。

  这就是萧山区“美德档案”——一个从2008年起建立的区、镇、村(社区)三级档案体系,由区美德档案总馆、67个镇街部门美德档案馆、800多个村社区事业单位美德档案分馆组成。截至目前,镇村两级收录美德档案2356件,区总馆录用1023件。市民通过纸质选票、网络投票等方式参与人次达100多万。李立兴就是萧山区第一届“美德标兵”。

  建“美德档案”,评“美德标兵”,开展“美德力量四季风”活动,近年来,“美德萧山”已成为萧山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品牌。档案是凝固的,美德永远鲜活。“美德档案”记录下了萧山区社会风尚的真善美,也不断传递出推动真善美的正能量。

  更多时候,变化就在身边,没有惊心动魄,却平凡得令人感动。细心的萧山区文明办工作人员发现,“美德标兵”报告会越来越安静,一次在城厢街道电教室报告会后,负责人感慨:“参会者的纪律从来没有这么好过。每个人都在静静地听,用心感受感动。”

  如果说美德是一种感召力,那么,当人们自发追求、崇尚美德时,这种力量就成为实实在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劲动力。

  宁围镇新华村是个富裕村,去年村办企业新华集团产值126.1亿元,人均收入达到26610元,村级可用资金达到2018万元。富了之后追求什么?村民们的选择是:精神富有。2011年,宁围镇在新华村试点和谐村民关系,试点后村里很快制定了《和谐村民关系条约》。

  在新华村,尊重老人被提到很高位置,村里50周岁以上村民养老保险全覆盖,55周岁以上(全村有800多人)外加每月50元的生活补贴,老人们每月还能免费领到30斤大米、两斤油,每年两瓶煤气。在外来人口超过1.2万人的新华村,为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入学,村里特意办了一所九年制的学校新华学校,校长陈林来自安徽滁州,学校有教职工60多人,学生1302名,每年学生返校率都在85%以上。

  吃过晚饭,70岁的农民戚仁贤打开电视机。遥控器转了一圈,停留在一个交通事故的画面上。他目不转睛地看完,拨通了儿子的电话。“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尊重环境、遵守规则,是戚仁贤在“乡村课堂”上学到的两个词。乡村课堂,是萧山农村普遍开设的一种草根讲堂,免费开放、主题多样。

  课堂有大有小。小到村里五花八门的各种课堂。在新华村,有一堂课是全体村民必修课,叫“新市民教育”。最近全村年龄在35到40岁的260位村民正在上这堂课,利用5个晚上的时间,村民们要学习家庭教育、交通安全、卫生、尊老爱幼、政策知识等5堂课。村里决定用5年的时间,让全村村民都上完这堂课。

  也有面向所有萧山人的大课堂——湘湖大讲堂。讲堂包括发展讲堂、市民讲堂、创业讲堂3个板块,每年分别开课百场、千场、万场。

  指尖如何竖立一支铅笔?报纸和筷子谁更牢固?……在萧山区图书馆的“湘湖大讲堂”里,台上,老师讲解着生活中蕴含的一些科学原理;台下,大人小孩纷纷举手,七嘴八舌地询问各种问题。周末去“湘湖大讲堂”听讲座,享受一次免费的“文化盛宴”,已成为许多萧山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了能增强讲座的乡土味,“湘湖大讲堂”除了邀约省内外知名学者出席,更多的是请萧山“本土专家”开讲。

  各种类型的农民和市民教育,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契合乡土认知。“社会道德的提升和发展,一定要内化为一种自觉,才能够形成全社会共同的道德操守。”俞志宏说。

  新老居民 共建家园

  《知行河庄》的封面上,简简单单地写了这么一句话:身入心方近,心近情自生。

  这是萧山河庄街道工作人员自己出的一本文集,书里收录了18篇调研报告、14篇民情日记、200条政务微博。每字每句,全都源于河庄的现实生活。这里面的声音,不是单调、呆板的,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和现实气息。

  他们记录下的,都是一些正面、向上的东西,让人们体会生活中的美——

  “向前村的刘阿二110周岁了,是萧山最长寿的老人。如今六代同堂,其乐融融。和谐社会人增寿,为老人祝福。”

  “新和村14组村民鲁才兴74岁了,却掌管着三四亩土地。老人说,不是说城里人兴锻炼身体吗,我种地也当是锻炼吧。”我们被老人逗乐了。其实,幸福很简单。

  2011年6月,河庄街道在全萧山第一个开通了民情微博。1968年,萧山第一期大规模人工围垦,人们肩挑背扛治江围涂,把一片滩涂地硬是围成了万顷良田。河庄,就是围垦精神发祥地。如今,这个昔日偏远的围垦乡镇,一跃成为萧山江东新城的门户。

  “微博既为推动政府工作,也为多渠道、全方位地反映社情民意。”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国梅说,如同常年开放的村民议事厅一样,他们在这里听到了百姓的各种声音。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在寻找一种关注发展的独特视角。

  从2004年开始,萧山临浦镇相继举行了世乒赛、亚洲挑战杯男子排球赛、全国女排联赛和乒超联赛等大型比赛,现在每年有10多场这样规模的赛事在小镇上演。以前看到明星,观众们都激动地跑过去要签名。现在,即便是蔡振华走过来,他们的反应会是:热情地打个招呼,接着说,“有空的时候,我带你去村里制作腌菜的人家看看。”

  谁能相信,这是一个镇的眼界。

  而让临浦镇党委副书记陈文红真正欣喜的,是人们行为习惯的变化:第一次举办大赛时,看台上聊天的、嗑瓜子的、吸烟的人很多,举办方不得不用高音喇叭和大屏幕不停提醒。现在这些做法都不需要了,乡亲们还知道羽毛球比赛时不能开空调这样的细节。

  走进浦二村,这里并没有整齐划一的新房。农家小院错落相邻,间隔着菜园子、灯光篮球场,多的是朴实无华。刚到此地的外人,起初总会为几乎寻找不到任何光鲜的符号而失望。这个时候,村支书韩永尧就会乐呵呵地告诉他们,浦二村有个响当当的名号——“全杭州最洁净乡村”。

  洁净不仅是院里院外的,还渗透到村民们的生活习惯里。房间里,用上了村里统一配发的垃圾桶,不用看客厅、卧室,就连天天做饭的土灶和煤气炉,都擦拭得蹭亮。

  对59岁的村妇邵兴娣而言,“最洁净乡村”的意义,在于吸引在萧山市区工作的孩子多回回家。不过,她也有自己的担心。

  邵兴娣家门口停着一辆福特福克斯,是儿媳的。小小的院子里,已经容纳不下第二辆小车。浦二村的村道是这几年拓宽的,4米多宽,设计时想想足够了,但没料到逢年过节,小村子里也会堵车。

  城市化是萧山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农村道路密度一天天提高,屋厦相连,百业繁忙。萧山近年规划了“一心三区七新城”的空间布局,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由2006年的48平方公里增加到77平方公里。

  城市的脚步越来越近,萧山农村社会延续了数千年的乡土结构,也随之悄然改变。因土而生的生产模式,变化出很多新的方式。不少萧山人告诉我们,谁先完成了自我的转变,谁就踩上了乡村未来发展的节拍。

  于是在50岁的年纪,孙云球,这个土生土长的萧山人,在浦阳开始了一个庞大的生态乡村改造计划。他和村里合作建设了桃北新村,近千户农户如今都住进了敞亮的新房。整个小村用生态环保理念设计,被列入了“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从2005年至今,七载寒暑,他拉起一支队伍,在这里通渠、植树、修路,结合周边450平方公里的“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建设,他想用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个原生态田园人居的样本来。

  如今,这处生态园已经扩大到了3500亩的规模。有意思的是,建设期间,生物学家在此地发现了桃花水母——这是一种发源于6.5亿年前的美丽物种。

  自然的美,如此存续。晨起之时,观山看水、虫鸣悦耳;傍晚时分,静听天籁、坐观物华。现在,孙云球常跟他的两个女儿说起他的童年故事,美丽乡村如同一幅画,他要把这幅画移植进现实来。

  过去5年,萧山新增国家级、省级生态镇21个,吸纳众多民间资本的投入,城乡环境更加秀美宜居。今年,当地还制定了3年投入462亿元的一系列发展行动计划,要对18个城中村(社区)实施改造,集聚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布局路网、村落农居形态和城乡空间结构。

  空间的大气,伴生着精神的大气。

  在萧山当地论坛“湘湖社区”上,网友“youyou”说,外来人口为萧山创造着实实在在的价值和繁荣,“新萧山人”在萧山创造价值,同时也享受着萧山的现代生活。

  “人的发展是归宿。不论是原住民,还是外地人,只要是生活奋斗在这块土地上的人,都值得享受幸福。”郭维涛说。

  曾经遍布水田和砖厂的萧山湘湖,现在成了萧山百姓的休闲地。旁边的闻堰镇老虎洞村,村支书张建平从自身的经历,感受到了城市发展的脉动。这个萧山湘湖边的小村子,距离湘湖最高端的楼盘不到500米。完成了征地、分红之后,很多村民在景区里当起了清洁工、花木匠,过上了与从前完全不同的生活。

  8000年前的萧山湘湖跨湖桥,一条独木舟拉开了浙江人与海洋故事的序幕。在一幅钱塘江与杭州湾演化的变迁图里,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近水而居的萧山先民,凭借着适应自然的智慧,生生不息。

  而今,萧山人在经济大潮里,从容不迫地面对每一次改变。萧山的繁荣,让他们憧憬,使他们坚信——向上、向善、向美,这里能够承载他们下一站的幸福。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湘湖劲吹美德风 2012-11-02 浙江日报2012-11-0200008 2 2012年11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