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迎接十八大特别报道

让文化创造力充分释放

——迎接党的十八大系列评论之三

  从遥远的亘古流淌而来,向遥远的未来绵延而去,文化,架起通往星空的梯子。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引领前进的旗帜;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文明进步的标识;文化是民生幸福的要义、美好生活的保障;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撑。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布局中,文化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十年,全社会对文化重大价值的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期待,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巨大进步,成就了文化的发展繁荣。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挺进;我们才能更清晰地把握,改革带来的文化巨变;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认,一个崛起大国的文化振兴。

  经济高速发展,物质不断丰富,文化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巨大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决定着浙江的未来。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形象鲜明,这就是文化强省的目标。迸发澎湃探索激情,释放无穷创新活力,我们再出发。

  2002-2012。

  这是文化创造力不断释放的十年,这是文化智力不断迸发的十年,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十年。

  从破冰之旅到乘风破浪,3000多个日日夜夜,浙江文化发展绘制了新的坐标。

  十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积极倡导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十年,突出文化公益性地位,浙江的文化投入、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居全国省区市首位;文化在人们消费开支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十年,文化产业一路高歌,国有文化集团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十年,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备的文艺精品。

  砥砺十年,铿锵十年。文化强省建设的激昂变奏,为浙江科学发展汇入源源动力。在“两创”迈向“两富”的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创造力将充分释放。

  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根本与核心。

  一个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往往决定文化发展的大方向,决定文化积淀的含金量,决定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轨迹。

  取自于浙江人的心坎深处,反映最广大浙江人的共同呼声,“务实、守信、崇学、向善”这八个字应运而生。其背后,是超过1000万人次的积极参与,是全省人民的心灵火花和共同智慧。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这掷地有声的八个字,积淀了浙江的历史人文,彰显了当代浙江人的精神特质,体现了新时期浙江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

  这言简意赅的八个字,发出了对抑制道德滑坡的呼声,丰富深化了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是实现精神富有的关键钥匙。

  这内涵丰盈的八个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现实样本。

  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寄托隐隐,共鸣声声,具有群体特征、时代特征、实践特征、大众特征,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两富”征程中的正能量。

  十年,文明之风劲吹,道德之花盛开。

  “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爸爸”黄小荣、“最美教师”姜文、陈霞、江忠红以及“活雷锋”孔胜东、省第七地质大队……这些亲切如邻的道德楷模,释放出分散的“善良因子”,聚合升华成一种对道德的集体坚守。

  道德,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

  追求品格,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追求品质,是社会文明和谐的急切召唤。在追求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道路上,浙江人从未忘记品格的锻造与品质的提升。

  这十年,我们既要看到,社会道德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如精神家园迷惘、道德缺失、食品安全问题,全社会正在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加以消除;更要看到,主流是积极、进步、向善的,英雄模范层出不穷,文明素养显著提升,人们思想不迷航,追求有方向。

  事实上,人们无情挞伐道德低下、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都是对新时代伦理道德的不断探求,都是对高尚道德的热切期盼。唤醒良知、吁求正义,始终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迈向“两富”现代化,离不开道德的支撑。

  每个人都是道德的承载者、实践者、推动者。党员干部更应发挥表率作用,不断地锤炼思想道德,在大是大非面前清醒坚定,在急难险重任务前挺身而出,在道德操守上慎独慎微,在廉洁自律上善始善终。

  一个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座座大剧院、图书馆拔地而起、开门迎客;一场场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文化“大篷车”下乡演出在阵阵喝彩声中热闹进行。

  这十年,文化惠民,实实在在:国家级博物馆居全国省区市首位;浙江所有乡镇和99%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有线电视联网,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分别达到90%、98%、77%和80%。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前所未有的大,人民群众文化选择前所未有的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差距在缩小。

  人民群众是推动文化建设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当温饱不再是担忧与牵挂,人们盼望更多地沐浴文化的阳光雨露,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趋强烈。这一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才能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走向“精神富有”,浙江底气更足,信心更大。

  《岁岁清明》、《东方》、《中国1921》、《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向东是大海》、《主义之花》……十年间,浙江文艺百花园花果满枝头,一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

  这一出出跃然纸上、荧屏中和银幕间的场景,昂扬着浙江精神和时代气韵,化作一枚枚音符、一句句台词、一个个表情,播撒于浙江这片热地上。在打造文化强省之路上,它们的身影值得铭记。

  文化精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标志与支撑。关注现实、艺术精湛、思想深刻、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才能激励人们前行,引领社会进步。

  文化产品由量到质提升,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无书可读、无戏可看、无音乐可赏的时代已经远去,人们文化主动性越来越高,欣赏的品位越来越高。

  浙江文化底蕴极为厚重,拥有一大批优秀文化工作者,我们有能力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迈向“两富”现代化,我们也有责任让文化的创造力充分释放,创造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神产品。

  文化精品,写就一个时代快速发展的传奇,化作一封寄给先进文化的情书。未来,浙江文化精品工程将会带来更多瑰丽景致。

  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03年,《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出台。

  从此,文化一为分二,事业与产业比翼齐飞,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这是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巨大突破,这是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举。

  得益于这一改革,浙江文化事业进入“脱胎换骨”的发展阶段,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成为领军力量:浙报集团、浙江广电集团、华数数字电视传媒等相继走上集团化道路,激活了传媒业多元拓展的一池春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资产总额大幅增长,实现“双百亿”目标,传统出版加数字出版,引起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

  2011年8月,全省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是浙江新闻界蔚为壮观的文化传播图景。

  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文化事业焕发新的生命力:服务的动力与活力在增强,自身的实力与能力在提升。

  拥有18个外景拍摄基地,接待中外1000多部影视剧,建设规模居全球第一,东阳横店被誉为“中国的好莱坞”。

  十年,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日新月异,构建文化产业大格局有模有样。

  有这样一组数据:2011年,占GDP比重4%;“电影第一股”华谊兄弟,“演艺第一股”宋城集团,“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影视,相继上市的还有海伦钢琴、华数传媒……首个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浙报传媒,出自浙江;全省共有影视节目制作机构660家,居全国省区市第二位;2011年,共制作动画片71部,位居全国省区第一。

  文化产业,是文化强省的重中之重,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被视为“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

  浙江文化产业走得远、飞得高,重在坚持市场化之路,重在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核心,重在大力实施文化产业“122”工程。

  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市场经济相对发达,民间资本相比较充裕……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让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逐步得以释放,正在成为浙江经济支柱性产业。

  国家一级演员、浙江歌舞剧院副院长严圣民,至今收藏着一张改制后足足翻了四倍的工资单。对演员来说,改制意味着多劳多得;于剧院而言,则是文化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

  改革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动力。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到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文化体制改革始终是焦点。

  昔日,关系不顺,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不优——落后管理方式,传统体制机制,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严重窒息文化内在活力;今天,分类改革,创新机制,调整结构,转变职能——核销事业编制,许多事业单位在市场中竞争,文化管理部门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

  是改革,让浙江成为幸运儿。这个清秀灵动的沿海省份,一直蕴藏了中国改革开放最鲜活、最深厚、最强劲的动力元素。

  十年,艰难的蜕变中,总是孕育着新生。浙江文化建设的每一个新阶段,都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而文化体制改革的每一个新进步,又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创造力。

  改革,浙江始终在路上。

  小说《活着》的作者余华,话剧《思凡》的导演孟京辉,越剧《陆游与唐琬》的主演茅威涛……在浙江,你会惊诧文化名士之多,涵盖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

  文化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十年,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在文化振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实施“浙江省文化名家工程”、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文化创新团队、“千人计划”,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俊拔笃执之士。浙江正在成为富有吸引力、竞争力、创造力的人才聚集地。

  灿若群星的优秀人才,是文化兴盛的推动力量与重要标志。先进文化理念,需要更多的文化思想来引领;传世精品之作,需要更多的文化大师来创造;重大文化工程,需要更多行业领军人物来担纲。

  十年探索,十年改革,十年发展,十年辉煌。文化发展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连串光彩耀眼的数字,更有文化理念的更新、文化自觉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增强。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定誓言。

  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文化将不断释放新的创造力,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强省的“浙江道路”,必将铿锵前行,动力喷薄升腾。


浙江日报 迎接十八大特别报道 00003 让文化创造力充分释放 2012-11-02 浙江日报2012-11-0200021 2 2012年11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