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精神四韵:自信

——精神富有论之二

  (一)自信是精神富有的催化剂,意味着民族、社会及成员对自身精神文化的认同与肯定。

  “一座落成不久的教会礼堂,三千多个座位挤满了观众。从大幕拉开到演出结束,掌声、欢呼声、尖叫声几乎没有停息”,“整个剧场确实像是一口滚开了的锅,倒海翻江。”

  这是浙江艺术团在津巴布韦演出时,非洲观众狂热倾倒的场景。这种“狂热”展示了一种自信,那就是浙江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自信。

  近年来,浙江省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坚持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两翼齐飞”,积极打造“浙江文化节”文化交流品牌。同时,华策影视、长城影视、中南卡通等文化企业的相关产品出口,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浙江文化影响力、自信力进一步增强。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亦如此。

  自信是个体与社会精神富有的重要元素、标志和动力,使人们能准确评价自身精神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个人幸福指数、增进社会文明气度。

  (二)浙江人历来是一个具有充分自信的群体。这一自信,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扎实的现实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的自信,源自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形成的兼容并蓄、大气开放的胸襟这一心理基础。

  千百年来,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浙江相互激荡、融合共生。

  东汉以后,大量北人南迁,给浙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思想文化。浙江先民很快吸收了这些先进思想文化和技术,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浙江也有着悠久的对外开放历史。早在先秦时期,浙江就同东亚、南亚、西亚不少地区有贸易往来。北宋时期,杭州、宁波、温州均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元代在全国七地设立主管对外贸易的机构,浙江独占其四。近代以来,宁波、温州、杭州相继被辟为通商口岸。

  由于较早和较多地接触到了外来文化,浙江人培育出乐于接受新事物、博采众长的开放心态。

  身处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对外经济的往来更加频繁,文化的交流更加深入,这种自信开放的精神得到了新的更大的发扬光大。

  我们的自信,来自浙江的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这一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始终坚持把“富民强省”放在首位,走出了一条“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藏富于民”的特色道路,实现了浙江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浙江总量”不断做大。到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231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173美元,分别居全国省区市第4位和第5位。

  “浙江转型”成效显著。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水平居省区第2位。2010年和2011年浙江GDP质量指数均居省区第1位。

  “浙江品质”持续提升。全省群众安全感连续8年保持在较高水平,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我们的自信,源于浙江精神作为支撑、推进和引领浙江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一思想基础。

  从“四千精神”到“新四千精神”;从“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再到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浙江精神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浙江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标志着浙江对精神富有的自信有了新呈现、标准有了新高度。

  (三)自信不等于自负,对立于自卑。

  有位哲人说过,时代的列车在拐弯处,常常会摔出一部分人。这部分人都是灵魂浮躁的人,自负者便是其中之一。

  自负的人,脸上挂着遮眼布,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别人,前进的道路上不免摔跤磕碰。自负的民族,精神上自我满足、自我陶醉、自我封闭,往往失去本应获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中兴的机会。

  历史总给人以警醒。古代中国自负的“天朝”意识和“中央之国”的情结,“华夏为尊,夷狄为卑”的排他拒外观念,最终换来的是灾难、祸害、沉沦与挨打。

  从自负、自大的心态到自卑甚至自弃,近代中国走过了一段痛苦的心理历程。

  自卑的人,容易对自身、对环境产生怀疑与戒备。自卑的民族,容易对自己的文化不满、鄙视甚至抛弃。

  有一份宣言,1935年由王新命、何炳松起草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在文化的领域中,我们看不见现在的中国了”,“有的抱着欧美传教师的脚,希望传教师放下一根超度众生的绳,把他们吊上光明温暖的天堂”。

  这显示了近代以来,一部分人强烈的文化自卑和崇洋媚外心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资本主义的扩张不仅使农村从属于城市,同时也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民族自信心大为提振。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后工业化、信息化文明,我们的精神文化影响力等还处于弱势地位。这也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文化自卑心理。

  实现精神富有,就是要关心人们的精神世界、关照人们的精神家园,培育人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人们实事求是地认识、接纳自己和自己的文化。

  又是一份宣言,2004 年由许嘉璐、季羡林等人发起的《甲申文化宣言》: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当是时也,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以发展中国的文化”。

  70年的时间,同是文化的宣言,揭示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精神状态:自卑与自信。

  亨廷顿说,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

  这种内聚力就是自信力。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任何国家和社会要想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实体而长期存在,就必须努力建构自身特有的文化结构或精神家园。

  (四)认真梳理传统精神文化,萃取精华,传承创新,这是一种自信的情怀。

  使人富有的精神从哪里来?

  人的精神世界从来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前,在思想领域有一些错误倾向,比如忽视传统文化,怀疑马克思主义,消解红色经典。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是一种认识的武断、精神的盲目,都是不自信的表现。

  “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精神富有的生存之根、力量之源、气度之底,在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母体,应当礼敬自豪地对待。

  传承文化,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改造和发展民间风俗礼仪、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弘扬。要与国民教育相结合,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推动更快更广更有效地传播。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根本,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要进一步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要进一步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这是使人民广泛认同和信仰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要进一步鼓励支持地方创新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在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各种问题中率先闯出一条新路。

  红色革命文化是优势,应当倍加努力珍惜。

  浙江红色文化的集中体现就是“红船精神”,要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把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居安思危推进党建实践创新,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弘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辩证研究外来思想文化,博采众长,消化吸收,这是一种自信的胸襟。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考验着一个社会的自信程度。越是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越能够在同外来思想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丰富发展。

  有容乃大,以开放的胸怀面对外来文化。

  浙江的发展得益于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吸收利用。精神的富有,更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精神富有的有益文明和优秀成果。

  有取有舍,以辩证的态度审视外来文化。

  简单的“拿来主义”,会造成对民族文化的冲击甚至最终成为“文化殖民地”。面对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优劣并存的各种外来文化,自信者善于腐朽与精华的辨析,善于垃圾与宝贝的分类,最终萃取精华,吸纳珍宝。

  为我所用,以转化再造的能力吸收外来文化。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不应当是单纯的“物理嫁接”,而是有机的“化学反应”,食而能化、化而能食。

  要把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浙江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融入浙江文化的元素;同浙江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解决浙江的实际问题;同浙江人民的接受习惯结合起来,为浙江人民所喜闻乐见。

  (六)科学分析精神富有内在要求,审视自我,着眼未来,这是一种自信的追求。

  精神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实现精神富有,就是要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

  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突出精神财富、人的素质等的关键作用。

  科教事业是基石。实现科技教育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和精神财富的有效转化,促进人的健康水平提高。

  民主法治是保障。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领域的法治化水平。

  共同价值是内核。发挥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引领作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浙江的大众化程度。

  文化繁荣是支撑。发挥文化发展繁荣的支撑作用,形成具有浙江特点、浙江风格、浙江气派的浓厚文化氛围。

  社会和谐是条件。坚持社会和谐的目标理念,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生态文明是基础。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促进全社会环保意识和生态文化水平的提高。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精神四韵:自信 2012-11-02 2777314 2 2012年11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