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阔步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10年。伴随着国家强盛、民生改善、和平崛起的“黄金十年”,浙江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创造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奋进十年”。10年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谋科学发展之策,鼓科学发展之劲,兴科学发展之举,求科学发展之实,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开创了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引我们认识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回望世纪之交,作为沿海发达省份的浙江,在发展中率先遇到一系列新的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和问题。为解决好这些“成长中的烦恼”,省委、省政府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强调要推进经济增长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作出了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城市化步伐、发展高等教育、打造“绿色浙江”等重大决策部署,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浙江的发展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基础,浙江的发展更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引。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省委紧密结合浙江实际,认真组织学习,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对推进浙江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10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致力于推动浙江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

  明确发展目标。2002年12月,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作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定,确定了分阶段的发展目标。2007年6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根据浙江发展实际,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具体目标是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宽裕。10年来,省委还相继召开十一届九次全会和十二届八次全会,分别对制定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议。这些发展目标和工作建议,是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基础上提出来的,对于明确目标、认准方向,凝聚力量、开拓进取,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谋划发展战略。2003年7月,省委召开十一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重大决策部署。一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着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三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五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六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七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八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这个决策部署后来被简称为“八八战略”。“八八战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十一届省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载体。2007年11月,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与时俱进地作出了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策部署。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个人、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的创业再创业,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党建工作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加快建设全民创业型社会,努力打造全面创新型省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与“八八战略”一脉相承,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省委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这些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力推动了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促进了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具体实践。

  完善发展布局。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适时就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5月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全面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策部署。这一着眼于“大平安、促和谐”的决策部署,实际上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以后,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又对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总体部署。2005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在认真总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经验和启示的基础上,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提出要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入手,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和体育强省;2011年11月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要加快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2006年4月,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决策部署,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法治社会。2010年7月,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的重大决策部署,从而构成了浙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

  把握发展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穿过去10年浙江经济工作的主线。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强调把经济工作的重点真正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曾将此形象地概括为“四个两”:“两只手”,即: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市场这只手激活效率,政府这只手更多地关注公平。“两只鸟”,即:“凤凰涅槃”,以浴火重生的勇气,坚决摆脱对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依赖;“腾笼换鸟”,坚持扶优汰劣,腾出发展空间,引进优质资本,促进产业高度化。“两座山”,即:既要绿水青山和又要金山银山,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两种人”,即:农民和市民,就是要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市民的待遇。2008年9月,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策部署,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跨越、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实践中,强调要着力推进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并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强浙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夯实发展根基。党的十六大以后,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确立了“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有保有压”,千方百计做好资金、土地、能源、运输等方面保障工作,促进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省委、省政府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提出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方针,坚持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实服务业的大方向,采取有力措施,加紧工作,千方百计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特别是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制定并实施了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揽子方案和具体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实体经济的投资与发展,鼓励省外浙商更多地回归投资实体经济,促进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防止虚拟经济非理性发展,以兴实体强根基,不断提高浙江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抵御风险能力。

  突出发展主体。省委、省政府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04年10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意见,确定每年在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10个重点领域办10个方面的实事,建立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督查考评等5项工作机制,推动为民办实事工作长效化制度化。2008年4月,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策部署,提出要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收入群众增收”、“公民权益依法保障”等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确保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激活发展动力。改革开放是浙江发展的不竭动力。2003年12月,省委召开十一届五次全会,深入分析浙江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审议通过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2009年5月,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认真总结30年改革开放经验基础上,作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强调要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突出优势,也是10年来浙江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相继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举措,加大扶持力度,破除体制障碍,营造良好环境,着力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2011年以来,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和开展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战略举措相继经国务院批复,“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成为浙江改革发展新的重大突破口。

  强化发展保障。科学发展,关键在党。10年来,省委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根本保证。2004年11月,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出了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意见,其基本精神是“巩固八个方面基础、增强八个方面本领”,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09年10月,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主题作出决定,强调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走在前列。

  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工作基础上,经过10年的努力,浙江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步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的新征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浙江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从2009年起已连续3年达到90%以上。这表明,浙江已经基本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这10年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浙江总量”不断做大。2001年至2011年,浙江经济年均增长12.1%。10年前,浙江经济总量不到7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不到2000美元。10年来,浙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万亿、2万亿和3万亿元三大关口,人均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到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231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173美元,分别居全国省区市第4位和第5位。

  “浙江转型”成效显著。10年来,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从9.6∶51.8∶38.6调整为4.9∶51.3∶43.8;2011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6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削减21.16%和18.15%,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浙江科学发展总水平2008年至2011年连续4年均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2010年和2011年浙江GDP质量指数连续两年均居省区第1位。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评测,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水平居省区第2位。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浙江可持续发展能力居全国各省区第3位。

  “浙江精神”结出硕果。全省人民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和“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深入人心,积极倡导“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社会道德风尚不断改善,涌现出了“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交警”吴连表、“最美爸爸”黄小荣、“最美爷爷”占祖亿等一大批感人至深的好人好事。同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性、普惠性不断增强,全省有40座博物馆入选国家级博物馆,江郎山和杭州西湖分别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有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8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

  “浙江品质”持续提升。10年前,浙江城镇居民年收入刚突破1万元,农村居民年收入不到5000元。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71元,分别连续11年和27年居各省区首位;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298元,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户基本消除;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7∶1,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的城乡居民不仅收入较快增加,而且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全省率先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7%,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全民健身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就业持续增加,社会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基本实现集中供养,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取得明显成效。社会管理不断加强,治安环境显著改善,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8年“零增长”并有所下降,群众安全感连续8年保持在较高水平,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浙江贡献”令人瞩目。浙江的发展不仅为全省人民创造了幸福生活,而且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这10年,浙江以约占全国1%的土地和4%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7%的生产总值、6%的财政收入和11%的出口额。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底,浙江人在全国各地创办各类企业30余万家,投资总规模超过4.5万亿元,销售规模达到2.6万亿元,向当地缴纳税收1800多亿元,解决了当地1600余万人就业问题。10年来,浙江累计向西藏、新疆、四川、重庆、青海、贵州等地援助资金近150亿元,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浙江对口援建四川省青川县累计投入援建资金86亿元,圆满完成了中央提出的“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为青川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10年来浙江发展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通过实践,全省上下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各级领导干部增强了驾驭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推进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注重把中央精神与浙江实际结合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关系各项事业兴衰成败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在过去10年的实践中,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浙江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中央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作出了积极贡献。

  ——注重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使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过去10年的实践中,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全面推进富民、惠民、安民,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扎实做好全面改善民生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省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注重把群众首创与制度设计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基层和群众的创造实践是推进改革开放的源头活水,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在过去10年的实践中,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体制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障碍,用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切实尊重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总结基层和群众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并上升为指导全局的政策性意见。切实把握改革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全面开展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注重把科学决策与真抓实干结合起来,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取得实效。科学决策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真抓实干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过去10年的实践中,省委、省政府坚持每年以调查研究开局,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坚持各项重大决策都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基础之上。始终强调求真务实、善作善成,建立健全抓工作、促落实的责任制,把实现长期性目标和推进阶段性工作统一起来,坚持各项工作部署都有切实可行的抓手和明确的责任主体,切实做到真抓实干、一抓到底、务求实效,努力把中央的大政方针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实践、基层和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注重把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过去10年的实践中,省委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形成了党代会常任制、党代表任期制、作风建设年活动、机关效能建设、构建惩防体系、普遍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领导干部下访、“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和“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等新的做法和经验,有效发挥了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归结起来,这10年是浙江实践科学发展观,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前行的10年。10年的实践使全省上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引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是经受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以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推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宝贵财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勃勃生机。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指明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0年来,浙江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各项事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致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面向新的实践,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在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中显现出更加强大的力量。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浙江人民正满怀信心地向着新的发展目标阔步前进。今年6月召开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这与党的十六大以后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和党的十七大以后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在基本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总目标,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深入实践。

  【作者为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阔步前进 2012-10-15 浙江日报2012-10-1500009;浙江日报2012-10-1500011;浙江日报2012-10-1500010;浙江日报2012-10-1500012 2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