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平湖·秋月别样美

——打造平原地区美丽乡村的平湖样本

  文 朱凤娟

  平湖·秋月别样美

  ——打造平原地区美丽乡村的平湖样本

  当穿过建于清末的莫氏庄园错落有致的院落,站在明媚的东湖湖畔,眺望远处的报本塔和莲花造型的李叔同纪念馆,就会对今天在平湖广大乡村中发生的事情,有一个更广袤背景下的理解。千百年来崇文重教的江南文脉,正随着纵横交错的水乡河网四处流溢,那里的农村就这样开始新时代的嬗变。

  平湖人的心理,从整体看,恰如其市中心东湖的一汪平静,事情的缓急轻重,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计划。这样的稳健和持久,在多年的默默耕耘以后,使得平湖的新农村工作呈现出了让人赞叹的全新面貌。

  在“三化”同步作为“十二五”期间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原则之后,平湖顺势而上,积极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科学、合理地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切实改变“三农”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下一步平湖将继续推进农业“两区”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序推进“两新”工程,优化农村人口布局;加快“金平湖·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土地流转,规范流转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安管理能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望眼一马平川。如果你深入了解过平湖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如果你切身体验过平湖城乡统筹发展带来的真实改变,你会发现,原来平湖的深处并不平静,涌动随处可见。这是一种干事业的冲动,这是一种为民谋利的冲动,这是一种朝着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不断奔跑的冲动。

美丽乡村 全新嬗变 希望田野畅想金色平湖

  水,在洁净后,更有活力;田,在着色上,更加绚丽;房,在改造中,更加集聚。走进平湖,原本在平原农村常见的一景一物,被打造得如此精致而有韵味。

  近年来,平湖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金平湖·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农村蓝图,积极打造新农村建设金品牌,已经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

  以毛主席批示推广新仓经验为主题的“合作之源”东线,以油菜花等乡土景观观赏和农耕文化体验为主题的“菜花飘香”西线,以农家乐、渔家乐休闲体验为主题的“滨海新城”南线,以优势产业展示、采摘体验和农村新社区参观为主题的“瓜果田园”北线……平湖美丽乡村四条精品线,一路风景一路歌。它们同“一环”和“八区”,即围绕平湖建成区边缘乡村景观环和包括东湖休闲观光服务区、乍浦现代港口游览区、广陈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区在内的八大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区一起,勾勒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平湖农村新画卷。

  2011年至2015年,平湖将通过5年时间建设,全市60%以上的镇街道将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80%以上的村创建成为美丽乡村,形成“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点一景观”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平湖的农村,是一片幸福的土地。在这里,人们生活幸福有保障。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公共服务不断延伸,社会保障不断完善。那么,是什么推动平湖的新农村变得如此富饶、秀丽、幸福?平湖的做法或许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第一,强大的组织保障。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充分发挥各创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扎实的资金保障。除了积极的公共财政投入,充分发挥市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还引导镇村积极多方筹集资金配套投入;第三,良好的机制保障。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例会督查机制、工作考核机制、项目管理机制、长效管理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

  “什么是富裕?”“有金钱就是富裕吗?”“什么是幸福?”“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就幸福吗?”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后,这些问题随之也就成了平湖农民思考的内容。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这是大多数已经走上富裕之路的人们形成的共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一个区域的魅力所在。平湖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积极转变农村文化发展理念,强化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保护和开发互促共进。在杭嘉湖平原,平湖向以出产沙甜可口的西瓜出名。在民间,种西瓜、品好瓜、刻瓜灯、展瓜灯、赏瓜灯是平湖的一大传统习俗。经过多年整理开发,西瓜灯文化节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艺术节。“平湖西瓜灯”被列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项目。同时,通过加大传承和弘扬力度,钹子书、九彩龙等一批具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发掘和培育。

  农村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单向输送,更重要的是提升农村文化的自身“造血”能力。对此,平湖各级党委、政府具有深刻的认识。一方面,始终注重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通过配足配强市、镇街道、村三级文化管理人员,加大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组建了一支精于业务、乐于奉献、专兼结合、覆盖城乡的文化骨干队伍;加强管理和指导,积极培育农村业余文体队伍,不断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连续多年举办“欢乐平湖”——镇街道文化走亲、“欢乐平湖百村演”等系列活动,着力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特”文化精品,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化、特色化;积极培育农民群众自办文化,通过开展才艺大赛、农民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顺应科学发展新要求,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全面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新平湖。如今,平湖的“两富”图景动人,平湖的农村洋溢着新时代生活的朝气,平湖的秋月也在这样的大地上空,别样美丽。

示范园区 循环经济 两翼齐飞助力现代农业

  金秋的田野上,是季节洗礼后成熟的田野,到处都洋溢着丰硕的希望。走在平湖的田地间,风是轻轻的风、云是飘逸的云,而满地的庄稼正用开心的笑脸解读着秋天喜悦的篇章。

  2010年,平湖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像发展现代工业一样推进现代农业,像建设自然保护区一样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摒弃“形象工程”概念,“两区”建设在平湖被赋予了保增收、保供给、保民生的重任。

  从2010年启动“两区”建设以来,平湖市始终将其作为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主战场、主平台,规划通过3到5年的努力,按照先进性、示范性和带动性的要求,建设“238”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到2018年全市建成粮食功能区154个、总面积19.33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的功能区66个、面积14.72万亩。

  为做大规模、做强特色,平湖市出台了强有力的政策为“两区”建设提供保障。在明确年度全市粮食目标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的同时,新增了对浙商投资现代农业的扶持等5项政策,细化了农产品加工扶持政策。另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也不断健全,大力推进了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经营大户集中,实现规模集中连片经营。

  在经营主体上,平湖不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大对种养、加工、销售大户的培训,积极培育现代职业农民。同时,充分依托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营造适宜创业、适宜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和招商引资等工作,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现代职业农民纷纷落户农业园区。

  从“搞规划、抓试点、探路子”向“抓落实、保质量、建机制”的不断深化,平湖两区建设扩大了一批农业主导产业规模,探索创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2012年,平湖将按照“三化同步”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推动农业“两区”建设,使之成为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管理服务高效的现代农业先行区。

  目前,新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林埭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已列入省创建点,另有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特色精品园9个,已完成园区各类投资2亿多元。新仓食用菌主导产业示范区已通过省级验收,广陈独圩虾蟹主导产业示范区,当湖食用菌、曹桥蘑菇和广陈生猪精品园已基本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已有58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市级验收认定,总面积达5.17万亩。

  另一方面,平湖也深刻认识到,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农业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加入WTO后,农业生产的国际环境变化,使出口产品要应对国际上各种标准的要求,农产品走向世界将面对绿色壁垒的挑战。这些都迫切地要求我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因此,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行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平湖市在浙江省、嘉兴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将实践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转变工作理念,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工作方式,极大地缓解了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比如,以丰富的稻草资源和蘑菇生产为纽带,利用蘑菇肥废料种植芦笋、西瓜等作物的循环生产模式及其配套应用技术;比如以畜牧、沼气为依托,加快畜禽养殖排泄物循环利用,实现了农牧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等。

  作为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中国西瓜之乡”,平湖是国家级商品粮、商品油、商品猪生产基地、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非主产区产粮大县。而事实上,嘉兴史上就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记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如今,平湖又把”两区“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长远性、公益性事业来推进,必将延续这“天下粮仓”的美誉。并且,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平湖更加注重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而这又为这片富饶的土地增添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整合资源 搭建平台 立足“三农”完善社会服务

  平湖的农村,是一片秀丽的土地。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生产出的是生态食品,发展的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农业。一眼望去,村庄整洁、道路平坦宽畅、散落在平原上的一个个美丽乡村,如颗颗明珠般熠熠生辉。而平湖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推广更是为此锦上添花。

  “为什么我前不久移栽的菊锦白菜出现了心黄、停滞生长的情况?”日前,市12316为农服务中心接到钟埭街道定云村一果蔬种植户打来的求助电话。获悉这一情况后,植保专家褚桂生一行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过与农户详细交流和实地查看后,专家认为病害应该是由农户施用农药浓度过高或不注意育苗棚内的通风引起的,并给出了补救方法。

  走进12316服务中心,只见窗口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有的围着专家咨询交流,有的正仔细看着图板上介绍的农技知识,有的则忙着从党员志愿者手里拿一些技术资料,打算回去好好学习。而专家,一边接听着12316热线,一边接受着现场农民朋友的咨询,忙得不可开交。

  12316为农服务中心成立于2010年12月29日,通过整合农口部门、农技专家、农业企业、农资供应网点、专业合作社等全社会涉农服务资源,建立了求助服务、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服务、展示展销服务等四大服务体系,组建了农技专家服务团队、农技党员为农服务品牌团队,招募了社会化服务团队,形成了农技专家和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社会化加盟组织为补充、部门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为农服务新架构。

  “中心每天都会安排三四名农技专家及党员志愿者坐席值班,确保服务窗口每天都‘开门迎客’。对村民反映的事项,能够当场解答的我们都会详细解答,如需现场指导,我们会及时指派相关专家进村入户。如果村民咨询的问题是我们不熟悉的,我们会帮忙联系相关方面的农技专家,将电话直接转接。”12316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金琳芳说,这样的“一站式”服务模式,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民培育提供政策解答、技术咨询、信息对接、现场指导、投诉举报受理和信息化技术支撑等全方位、全程化、全天候服务。

  改“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改“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改“松散型服务”为“规范化服务”,这是平湖打造省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化试点中的全新转变。

  近年来,平湖市政府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将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以“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为目标,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阵地,不断完善思路,创新服务机制,强化扶持引导,逐步形成了政府为主导、村级组织为基础、市场化服务组织为骨干、信息建设为纽带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格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金字塔最坚固的部分在塔基。平湖以政府为主导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就像一张大网,市镇村三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制度健全、保障有力的公益性服务网络。市农技推广中心下设5个分中心,建立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镇(街道)以现有“三位一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基础,按照“多功能、一体化“的职能配置和“3+X”的服务要求,规划设置一站式、多功能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9个。

  除了不断夯实基层公共服务网络之外,平湖市还特别重视培育农业市场主体。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注重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市场等各类市场组织,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推动各类市场服务主体蓬勃发展。目前,平湖全市已累计培育农业经营主体2081个,其中:平湖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8家,家庭农场2个,种养大户1946个。

  事实上,健全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和标志。而平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根本在于把服务做到农民的心坎里。 “有了为农服务中心,我们有什么事都可以找到这里。”一位农民笑呵呵地说。或许这淳朴的笑容里正是渗透了服务工作的真谛:看服务“三农”是否收到成效,关键是看农民群众是否满意。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平湖·秋月别样美 2012-10-10 浙江日报2012-10-1000008;浙江日报2012-10-1000010;浙江日报2012-10-1000009;浙江日报2012-10-1000013;浙江日报2012-10-1000014;浙江日报2012-10-1000020 2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