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政府采购

天能动力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培育经营文化,打造实业天能

  一是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期间,天能共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0多亿元,其中3亿多元用于进行环保设备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产能,加快对传统铅蓄动力电池产品的研发改造,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二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天能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镍氢、锂离子动力电池、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版图。

  三是全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总投资18亿元,每年可规模化、无害化回收处理15万吨废铅酸蓄电池的天能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园已经建成投产。

  培育创新文化,打造进取天能

  创新是“天能”26年来勇立潮头、持续领先的最重要的源动力,也是“天能”企业文化的基因。

  一是技术创新。近年来,天能共开发国家级重点新产品9项,创新国家专利近400项、省级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100余项,同时承担国家级火炬、星火计划项目9项,形成了技术先进、产品结构合理、质量可靠的产品结构体系。

  二是体制创新。天能集团从一家村办企业,到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集团化公司,直到现在的境外上市公司,体制不断创新变革,推动了企业一步步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是管理创新。天能通过实施“纵向一体化,横向关联化”的总部经济管理战略,推动了以生产计划目标管理为轴心,以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以及其他基础管理为管理圈的现代企业管控模式。

  四是抓党建,树人才。天能集团通过“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让有贡献的人有等值的回报”人才理念,形成“选,育,用,激,留”人才的机制。

  培育和谐文化,打造幸福天能

  天能集团坚持把造福职工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出发点,把依靠职工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动力源,把成果让职工共享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落脚点,以和谐的劳动关系保障实体经济落到实处,全力打造幸福天能。

  一是实施“安心工程”。天能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员工生活区,建起一处处高规格专家楼、职工公寓楼、职工浴室等花园式生活区。

  二是实施“放心工程”。天能职工的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员工均可享受“五险一金”,创造了浙江省湖州市民营企业一次性参加社保、公积金人数和资金额两项之最。

  三是实施“贴心工程”。天能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完善了职工文体娱乐设施,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

  四是实施“暖心工程”。集团党委对过生日的员工赠送精美礼品,对生病住院的员工进行探望,对特困职工组织慰问等。

  五是实施“连心工程”。天能不仅建立了职工工资增长长效机制,还实施股权和期权等长期激励机制。在2008年国际性金融危机等特别时期,集团坚持“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的政策,让员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

  培育责任文化,打造奉献天能

  责任文化是天能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是尽好企业责任。天能经过26年的发展,带动了涉及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光伏产业、循环经济等数十个产业、近千家企业的共同发展。

  二是勇挑行业责任。天能以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振兴民族能源工业为己任,在开发先进工艺技术、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是承担社会责任。天能集团前身是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村办企业,为发展“地瓜经济”,集团董事长亲自担任新川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致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践证明,天能集团在实践中形成的“动力文化”理念,已成为每个天能人的核心价值观,把企业精神、价值观、经营理念等融入到公司管理的每个环节,提升文化管理,服务实业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天能集团以动力文化推动转型升级

  孙春雅

  浙江作为一个制造业大省,民营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也遇到不少内生性的障碍,企业由于缺少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现代服务业的提升,遇到发展上的瓶颈。而在天能集团的花园工厂里,说起“天能”,员工们都幸福地眉开眼笑;在湖州市,提起“天能集团”,人们大多会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浙江省企业联合会、浙江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叶国坚说:“天能动力文化体系就是把天能集团企业文化建设落到经营活动实处,与经营文化完全融合,是指导企业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础。”

  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我们把员工当家人,员工就会把我们当亲人。”用天能动力文化引领集团转型升级,颠覆了传统的管理思想,推动集团在做强做优、建设具有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能源供应商征程上不断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经过26年发展,特别是近10年的快速发展,天能集团从一个11人的村办小厂,发展成为以电动车环保动力电池制造为主,集新能源镍氢、锂离子电池,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以及再生铅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等新能源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集团上市公司,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绿色能源动力电池制造商。

天能动力文化的发展脉络

  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天能集团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以先进文化建设促进民营企业素质提高,以文化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先进典范。

  起步篇:艰苦创业,奋发图强

  (1986年~1997年)

  天能集团的前身——长兴县第一蓄电池厂,于1986年在长兴县煤山公社楼下生产大队的一片荒滩上产生。1988年时年24岁的张天任接手了资不抵债的长兴县第一蓄电池厂,开始了一个民营企业的嬗变发展之旅。

  创业阶段的老板文化。天能集团创业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人们有了最初的致富冲动,很多人想当“万元户”,创业有激情,职工工作有拼劲。如果说有企业的文化,也是“老板带头,员工加油”这种朴素的文化。“老板文化”也是天能动力文化的萌芽。

  成长篇:创业创新,一路领先

  (1998年—2004年)

  1998年,董事长张天任发现电动车蓄电池产业的广阔前景,大胆地创业转型,在行业内率先发展电动车动力电池。天能集团驶入发展快车道,电动车动力电池销量连年位居国内行业第一,奠定了天能集团在中国绿色动力能源行业中的龙头地位。

  成长阶段的执行文化。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天能决策层进行改革,任人唯贤不唯亲,也不避亲,只要能够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指标的职工,就给他们发展平台。这次改革使天能的执行力更加畅通,为天能的进一步成长奠定了基础。天能的这个成长过程为“执行文化”阶段。

  壮大篇:规模扩张,集团经营

  (2005年~2006年)

  2005年始,天能先后投资10余亿元,分别在安徽芜湖和江苏沭阳建成了两大新型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到2006年12月,天能以浙江长兴基地为核心,以安徽、江苏基地为辅翼的强势产业布局正式形成,推动了由“区域公司”向“电池航母”的飞跃。

  壮大阶段的责任文化。集团化经营加快了天能的扩张步伐,公司走上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快车道”,改革与创新意识深入人心。此时,天能集团提出“绿色能源、驱动世界”的使命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企业精神。天能的品牌形象获得进一步提升,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谋求发展,为社会承担责任的文化因子壮大起来。

  腾飞篇:香港上市,走向国际

  (2007年)

  2007年6月11日,天能动力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以“中国动力电池第一股”跻身于国际资本市场,引起强烈反响,境外投资商纷至沓来。

  腾飞阶段的制度文化。天能动力跻身国际资本市场后,按上市公司要求,着手完善公司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为天能的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跨越篇: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2008年~现在)

  天能集团先后研发生产了镍氢和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电池、备用电源、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新材料等六大系列上千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助推了天能产业不断的升级转型。

  跨越阶段的动力文化。2008年以后,天能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开始思考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如何将外在制度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和内在动力。尊重员工、成就员工、关爱员工的天能动力文化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资 讯·

  在天能集团2011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张天任董事长为获奖者颁奖


浙江日报 政府采购 00014 天能动力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2012-10-10 浙江日报2012-10-1000015;浙江日报2012-10-1000012;浙江日报2012-10-1000013;浙江日报2012-10-1000017;浙江日报2012-10-1000018;浙江日报2012-10-1000014;浙江日报2012-10-1000016 2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