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无处不在,却大多跻身超市;价格便宜,却优势逐渐削弱——

中国制造 欧洲“谋变”

  本报讯 “这里很多人都曾试着不用中国货,最后都放弃了。比如我穿的这双凉鞋,在超市里买中国制造的只要10欧元,到商场买意大利造的至少100欧元,你会选哪个?”意大利威尼斯小镇的一间海滨超市里,“老板娘”斯蒂芬纳踩着一款装饰有蓝绿色宝石的新款凉鞋,在店里来回穿梭,“我店里90%的产品都来自中国,不过听说现在越南货更便宜。”

  斯蒂芬纳的一番话,正是“中国制造”在欧洲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无处不在,却大多跻身超市;虽价格便宜,却在越南、孟加拉等“追兵”的追赶中优势逐渐削弱。

  那么,在欧盟这个中国出口第一大市场,未来“中国制造”何去何从?转型升级向哪转?且看本报记者发回的欧盟市场观察。

不敌菜价的“中国制造”

  斯蒂芬纳家经营的超市已超过40个年头。尽管斯蒂芬纳认为,现在中国商品的质量已经比过去有了大大的提高,但对于“中国制造”的印象,她依然认为是“廉价低端”。

  意大利帕多瓦中国商城董事长杨仁德看来,欧洲人对于中国制造的态度是“又爱又恨”,离不开却又没法从心底接受。“欧洲人早已认可我们中国的制造能力,也知道很多大牌在中国代加工,但是,他们只愿意掏钱买我们的低价商品。因为他们不认可我们的品牌,也不认可我们的设计能力。”杨仁德说。

  今年6月,智威汤逊对1016名18周岁以上的英国和美国消费者调查对“中国制造”的印象。结果显示,“中国制造”给英美消费者最普遍的印象是“海量生产”——高达60%以上的英美消费者认为“中国制造”的商品意味着“海量生产”。

  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呼吁中国制造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提升,但海量和低价依然是欧洲人心中“中国制造”的代名词。一些低端的“中国制造”,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甚至“难敌菜价”。

  在罗马,1公斤白菜的价格大约是1欧元;在巴黎,1把芦笋的价格大约3至5欧元;在马德里,一公斤西红柿的价格大约4欧……但在中国商城里一件全棉T恤的批发价大约只要2至3欧元,一条领带的批发价大约是1欧元……

悄然变异的“微笑曲线”

  “纯粹的外贸越来越不好做了。”西班牙中西百货协会常务副主席余宾说。余宾的主营业务共有两块,一是袜业,一是物流。“现在经济形势不好,欧洲人的消费在日益萎缩,我们的生意也差了不少,就袜业这块,今年的出货量几乎缩减了一半。”

  事实上,欧债危机造成的市场需求萎缩还仅仅只是生意难做的一个部分。更难过的,“中国制造”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难受的“腹背受敌”。

  日前,阿迪达斯正式宣布将关闭苏州的直营工厂,理由是无法承受当地平均月薪3000元的工资。与已有的柬埔寨工厂相比,苏州的工资成本高出2倍。 “以前很多人都以‘中国制造’徘徊在‘微笑曲线’的低端为耻。但现在这个唯一的价位优势也正在被越南、缅甸、印度等后发国家取代。”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说。

  为了只支付三分之一的工资成本,跨国公司可以把鞋子、衣服这些中低端制造业移走。而在扩生产、增出口、促就业等目标之下,以美国“重振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回流”现象正在欧美国家兴起。例如光伏等新兴高端产品,就遭遇了美国和欧盟一先一后的反倾销税调查。

  “低端的移走,高端的收回,这条‘微笑曲线’已经开始发生变异。”朱晓明说,“‘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从十年前就开始谈,可是直到今天,才成为‘不得不直面、非解决不可的问题’。”

像欧洲人一样做品牌

  比价格已不可取,向哪转?

  张云选择了在自己熟悉的服装领域继续发展。2008年,张云的服装公司在进一步扩大时,聘请了几位意大利设计师,开始创建自己的品牌。“做这个决定时,我们的代加工业务还是很好的。”张云坦言,和代加工业务相比,自己创建品牌的确要辛苦的多,“但所幸我转的比较早。要是现在才转,估计也是有心无力的。”

  眼下,张云的三个服装品牌已全部实现了在意大利设计、加工,并由意大利经销商经销。“不过现在欧洲的经济形势也不好,继续坚守品牌,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决心。”张云说。

  胡万一在罗马经营康奈皮鞋已经15年,转做专卖店也近10年。“现在罗马市政厅还有很多国家驻罗马领事馆的工作人员都会来我们这里买鞋。因为我们的鞋穿着很舒服,价格虽然不便宜,但是性价比高。”胡万一告诉记者,为了满足罗马人的需要,康奈所有出口罗马的鞋子在生产前,都要请罗马当地的设计师把关。

  “我和朋友正准备投资一项新材料技术。”余宾走上另一条转型路,他告诉记者,这项“生于”西班牙的高科技原本是应用在航天技术上的,而欧债危机让此次合作成为可能。“廉价不可能走得远,再不转型,关门只是时间问题。”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中国制造 欧洲“谋变” 2012-09-24 浙江日报2012-09-2400011;浙江日报2012-09-2400013;浙江日报2012-09-2400015;2734280 2 2012年09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