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迎接十八大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科学发展 十年回眸

和谐行

  10年前,王俊山背着行李从老家来到杭州,开始打拼。

  转眼10年,王俊山在城里娶妻生子,住进了公寓,有了社会保险,也当上了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跟城里人几乎没有差别,小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工资涨了,住房条件好了,看病不用担心了,企业更重视员工了……”王俊山感慨,这10年,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好。

  王俊山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党和政府带给农民工的幸福生活,也是在浙江工作生活的老百姓共同的心声。

  打开工资单,收入渐渐涨了。从2003年的520元到如今的1310元,10年间我省8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位于全国前列。每一次上调都让浙江百姓感受着省委、省政府浓浓的关怀。

  走进企业,其乐融融的劳资关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充满爱心的困难帮扶,让职工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也让企业和职工的关系更融洽。

  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保障则是社会和谐的助推器。

  十年磨一剑。进入新世纪,浙江分门别类,循序渐进,织就了一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险合一的“社保安全网”。

  从2004年的每月808元到现在的2091元,浙江已连续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并率先在全国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实现从“养儿防老”到“社保养老”的华丽转身。

  未雨绸缪,破除藩篱。我省在全国率先以法规形式将农民和城镇居民一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工也可以和本地职工一样,有了属于自己的养老和医疗保险。

  社会和谐稳定的背后是浙江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的良性循环。

  “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的创建,社会管理创新的力量和成效处处可见。

  温岭“民主恳谈”变“干部对群众的说教”为“干部与群众的对话”,让普通百姓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参与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的讨论、修改和监督;慈溪“和谐促进会”,发挥新市民作用,以参与化解冲突、以自治改善治理,促进新老市民和谐融洽。

  社会管理,是治理,更是服务。

  舟山普陀区桃花镇基层管理服务新模式打破传统,40个管理服务网格紧紧包容着所有居民,每个网格配备一支服务团队,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倾听民声,解决问题。“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从这里走向浙江大地,让全省每一个地方都有人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服务,一个个“小网格”里写出了“大民生”。

  从不断完善的大社保、大救助体系,到城乡、区域的鸿沟逐步弥合,一张和谐社会的百姓幸福网正在全省铺开。


浙江日报 迎接十八大特别报道 00003 和谐行 2012-09-24 浙江日报2012-09-2400015 2 2012年09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