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孝道岂能格式化

  张丽

  什么样的行为称得上尽孝道?近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发布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引起公众热议。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被列入其中。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故事形成的道德感召,对于形成孝道文化确实起到一定作用。反观新“24孝”,都是具体行为规范,过于琐碎细化,“孝”果有待商榷。

  正如有网友所言:做到这24条就叫孝,做不到就不孝了?国有国情,家有家情,对于不少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亲自给父母做饭显然不现实;而对农村的子女来说,教父母上网显得有些滑稽。“标准”的缺点,在于没往精神层面上靠,微小的事情不能过于放大,定了这样的标准,会引导人们只选择一些可能做得到的小事来尽孝。而且将如何尽孝固定下来的做法比较危险,定了这24条,客观上可能会排除其他孝行的存在。

  情发于心,外化于行。伦理道德需要发自内心的认可与遵从,倘若没有精神内核,无论形式再怎么丰富,难免留下一具形式主义的躯壳。相比较确定孝行标准化操作,不如完善制度,如提倡给老人让座,完善养老保险等,在社会形成孝文化。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孝道岂能格式化 2012-09-05 2707430 2 2012年09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