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韩喜球:大洋深处寻宝藏

  本报记者 黄宏

  记者见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大洋科考的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韩喜球时,她刚于1个多月前结束了自己的第9次大洋科考,从印度洋回来。

  韩喜球的名字已经跟大洋科考、海底热液活动等名词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韩喜球看来,找到海底资源很重要的线索就是“海底黑烟囱”。所谓“海底黑烟囱”,是指大洋深处的一个个口子,喷涌出灼热而富含金属元素的流体。找到了“海底黑烟囱”,就找到了正在形成中的矿床。

  西方有句谚语说:“海洋,是男人的战场。”即使现在,在远洋轮上工作的女性仍然屈指可数。“在船上没有性别。”韩喜球说,她首先是科学家,其次才是女人。

  2005年,中国“大洋一号”首次横跨三大洋作环球科考,韩喜球担任了首席科学家助理,成功地在东太平洋海隆和西南印度洋脊探测到了新的热液异常。

  2007年,中国大洋第19航次科考任务中,她成为第二航段的首席助理和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这个航次在西南印度洋脊发现了第一个“海底黑烟囱”,还发现4个新的热液活动区。

  此后,韩喜球又担任了大洋第21航次第7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在西南印度洋脊发现多个热液活动区和1个大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她把这个新发现的矿床命名为“玉皇山”;在今年4月,她继续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在印度洋进行了为期58天的大洋科考……

  “在海上,经常会遭遇大风浪。”韩喜球说,不少科研人员上了船,因为晕船呕吐不止,许多人克服困难坚持工作,但也有个别特别严重的,根本无力工作。

  “有时候浪高四五米,在甲板上工作很危险。如果仪器坏了,没法找人维修,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说起海上的辛苦,韩喜球感叹不已。

  海上颠簸的辛苦,带来的是丰厚回报。近年来,韩喜球负责主持了几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际及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篇,在大洋多金属结核(壳)、大陆边缘冷泉碳酸盐岩、大洋中脊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调查研究成果。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韩喜球:大洋深处寻宝藏 2012-09-03 2681207 2 2012年09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