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第一要闻版

雪域高原浙江情

——我省对口援助青海掠影

  本报记者 阮蓓茜

  浙江与青海相隔两千多公里。可走在青海海西的城市街头或农牧区,浙江援青印记深深烙在角角落落:藏区游牧民住进了浙江援建的敞亮楼房,浙商的产业开发项目在高原上红红火火……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呀,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浙江的援青干部们时常哼起《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他们把离家千里的柴达木作为第二故乡,把奉献海西、建功高原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

  我省自2010年6月正式开展对口支援青海省海西州以来,先后安排援建资金1.6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1.31亿元;共派出援青干部24名,全力助推海西发展,也使浙江与这片广袤的土地愈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输血+造血——

  优先改善民生

  火红的夏季,海西特产枸杞迎来丰收季,一串串饱满红润的枸杞渗透着人们的喜悦。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镇上52个低保户人人笑逐颜开,浙江人采用的“种植—培育—捐赠”扶贫新模式有了好收成。

  “真想不到,还有这样的好事,让我们每户每年都增加6000元收入。”泉水村村民孙成德每天都到果园里料理农活。“百亩枸杞赠低保户”项目是我省民间资金支持海西州民生发展的试点项目,由杭州时代旅行社出资30万元,当地政府负责安排种植与培育,无偿捐赠给低保户。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针对海西州基本公共服务短缺、民生设施较为薄弱的现状,浙江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各族群众安居、饮水、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我们的援建项目和资金重点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和向急需领域倾斜,建成了一批当地政府想建但苦于资金配套不足的民生项目。”援青干部邵振红说。

  在海西州人民医院,要是遇上疑难杂症,医生们可以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与浙医一院的专家共同进行远程病理诊断等,每周还提供一次远程医务人员知识培训;

  在天峻、都兰和乌兰3县的游牧区,1400多户游牧民陆续从寒冷、潮湿的帐篷搬进温暖、亮敞的定居房,告别以往“一年四季一顶帐篷、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

  如果说,民生工程的建设为青海人民解决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产业扶持则为海西“两区”建设的腾飞注入了科学发展的“浙江元素”。

  今年6月12日,“柴达木浙江工业园格尔木区”在格尔木市昆仑经济开发区正式挂牌运行,深化了对口支援、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模式,也为浙商“走出去”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浙江的“致富经”被引入青海,实现了浙江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与青海当地资源优势的结合。两年来,海西州各级政府多次在浙江举办产业对接、项目推介、经贸洽谈等活动。经援青干部的牵线搭桥,海西成功引进了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项目11个,投资金额34.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5.2亿元。

  引智+富脑——

  精神物质并重

  浙江的援青干部在第二故乡赠“鱼”更授“渔”,努力帮助对口支援的海西州干部群众转变理念、拓宽视野、创业创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

  浙江投资2000多万元的海西浙江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已经结顶;援建德令哈市一中的两个多媒体教室和1个音体美教室已投入教学;支持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400余万元汽修专业教学实训设备已在采购……“愿我们能给你们提供最大可能的帮助和关心,希望你们快乐学习,尽早掌握能受用终身的知识和技能。”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的一席话道出了所有浙江援建者的心声。

  我省援青干部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在省内各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先后在浙江大学、浙江省委党校和相关市党校、省内重点医院、中小学校建立培训基地,两地的很多医院、院校、旅游、教育等单位还结成了对口帮扶关系。

  “我将把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带回去,告诉那些没能来参加培训的同事。”到浙师大交流学习1个月的青海老师姜育萍说自己是满载而归。

  据统计,两年来,海西州共有1707人次接受培训、挂职和进修,其中,在浙江培训、挂职和进修1047人次,举办培训班28期。浙江的教师、医生和科技专家赴当地培训各类技术人员660人次,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就地培训医护人员360人次。

  在我省的援建规划中,为青海人民营造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是并重的。8月初,海西州图书馆援建项目投入使用,该项目按国家Ⅱ级图书馆标准设计,我省投资约2300万元,负责馆内装饰装修以及扩建工程。

  “我们需要浙江在提升我州教师职业能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人才定向培养、开展结对帮扶等方面给予对口帮扶。”海西州委书记辛国斌高度评价了我省的智力援助工作。

  奉献+收获——

  经历受益一生

  2010年6月,张明等9名援青干部离开浙江,踏上援建青海海西的征程。青海给他们的见面礼,除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强烈的高原反应、荒芜的千里戈壁。初来乍到,高寒、缺氧、干燥与饮食的不适应,时刻考验着每一个援青干部。

  援青指挥部指挥长张明来自舟山,每天奔走在各项目工地调研。为了更快适应高原生活,硬是撑着不用氧气瓶;来自富阳的徐林亮因高原反应,长期失眠,患上了高血压,他叫妻子定期寄来安眠药,顽强坚守;浦江的援青干部虞振贤扎根在戈壁荒漠小镇,四处筹资为当地建造医院和学校……

  援建,只有先读懂民意,才能赢得民心;只有对民生疾苦有了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做好援青工作。两年来,海西许多村庄留下了援青干部的足迹,包括海拔4700米的唐古拉山镇。

  在援建工作中,干部们都体会着这样的变化:当地百姓从一开始的观望,后来是审慎接触、逐步了解,最后许多群众把援青干部当作知心朋友,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都向他们反映。“当地居民的一声声感谢,让大家心里特别有成就感,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很多援青干部这样说。

  “我们同样也是援建的受益者!”这是援建干部说得最多的一句感触:“虽然青海条件很艰苦,但特殊环境的考验,是我们受益一生的经验和财富。”


浙江日报 第一要闻版 00001 雪域高原浙江情 2012-09-03 2669521 2 2012年09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