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陶强老师
2006年,是我中学毕业五十年,我们1956级同学们聚合在一起,回忆中学生活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首先想起的,就是当年教我们数学的陶强老师,并异口同声地提出,要在校园里为陶强老师塑像,将她作为老师的代表,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的一个象征。许多同学还提笔写下了对陶强老师的回忆。我在将这些文章编辑成书时,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经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淘洗,许多的往事都已经忘却,但有些东西,有些瞬间,却一直留在学生心中,成为“永恒的记忆”。那么,留下的,在学生的生命中永远抹不去的,是什么呢?或许我们正可以从这里切入,重新理解教师的意义,教育的真谛。
几乎每一个同学在回忆陶强老师时,都谈到她的美丽,在学生的眼里心中,她永远是美的化身,而且有这样的祝词:“愿您的端庄华贵永留人间”。这个事实很值得回味,深思。中、小学正是人的童年、青春年代,对美的敏感与想象,是中小学生最基本的感官与心灵的,生理与心理的特点,美是青春期生命的内在需要。中小学老师的第一职责,就是充当美的使者与播种者。
这首先是仪表的美。在学生的印象里,陶强老师在任何时候都是整洁,端庄,得体的。这看似无意却是有意:一个真正懂得教育的老师,一定会时刻注意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一定要把自己最亮丽的那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而绝不允许蓬头垢面、衣冠不整地出现在课堂上:任何丑的暴露,都是反教育的。
但这绝不是花枝招展,追逐时髦:美也是有品味的。学生用“端庄华贵”来概括陶强老师之美,是大有道理的。这是真正的教师之美。“端庄”透露出为人的端正、庄严与大气,“华贵”显现的是华瞻的风采与高贵的气质。教育绝对要求“大”与“正”,教育具有先天的超越性,它是“高贵的事业。”气度狭窄,蝇营狗苟,歪门斜道,短见浅识,花哨浮躁,都是反教育的。
因此,美更是内在的气质之美与心灵之美。学生赞扬陶强老师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女性”,是对教师,特别是女教师的最高赞誉,同时树立了一个“真正的教师”的标尺。
每一个学生都念念不忘陶强老师对我们的爱。“亦师亦母”是陶强老师在我们心目中的永恒形象。
在阅读追忆陶强老师的文章时,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无论是当年学习、生活遇到困难的同学,当年的数学“尖子”,还是数学成绩一般的同学,都毫无例外的谈到陶老师对他们的爱。
当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或学习遇到困难,或家庭生活拮据,或政治上受到歧视——处于弱势,总能够及时地得到陶强老师的特殊关爱和帮助。这使我想起了鲁迅所说的乡下母亲。
在一大家人中,母亲总是特别照顾比较弱的孩子,其实“她是也爱中用的儿子的,只因为既然强壮而有能力,她便放了心,去注意‘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孩子去了”,鲁迅说这也是母爱的本能。鲁迅其实是借此来歌颂与提倡“为一切被侮辱和被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的“深广的慈母之爱”的,某种程度上也是他的自况。陶强老师当然不是这样的“战士”型的“慈母”,但其内在精神却有相通之处,即是对弱者的特别关爱,教育、社会平等的观念,以及背后博大的悲悯情怀。因此,陶强老师对“中用的孩子”的特别关爱也是自然的。这又使我想起了鲁迅说的“生物学真理”:生命“必需继续”,因此要“发展”,希望“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陶强老师对具有数学天分的学生的精心培育,其眼光并不限于自己的事业的继承,也不限于数学学科的发展,而且是深知数学的基础作用,是自觉地为国家的科学发展培育、输送人才的。这些曾受到她特别关照的同学,以后大都成了中国尖端科学事业的骨干,杰出的科学家,这都证明了陶强老师的远见,可以说她的生命在学生的事业中得到了延伸。对于数学成绩平平的学生,陶强老师也许没有对前面两类学生那样给予特别关照,但也没有忘记通过一个眼神,一回交谈,一次作业批改,一个高分,施予同样的爱。这些学习并不困难、也不见出色的学生,本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但真懂教育的老师却知道,某个学生一时看去平平,并不等于他终生平平,只不过他现在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可能性,或实现可能性的时机未到,这就需要耐心地等待。在这个时候,哪怕是给予瞬间关照与鼓励,都可能对他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位同学就是因为得到了这样的关照而说“陶老师鼓舞我一路前行”,这是非常感人的。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惠及全体学生,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光亮和自由发展的爱的背后,是一个现代民主、平等、自由的理念。因此,在陶强老师身上得到集中体现的中、小学教师的“亦师亦母”的爱,不仅是一种天性的爱,也是一种现代之爱。
这就是我们这些附中的老学生,在五十年后的回顾里,终于领悟到的中、小学老师的价值,中、小学教育的真谛: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和职责,就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一粒“美”的种籽,“爱”的种籽,这两粒种籽发芽生长,就会长成“人”的参天大树。而中、小学老师就是美的化身,爱的使者。
(本报有删节)
钱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