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闻新智

我省倾力资助家境困难学生

贫困学子,一个都不能少

  本报杭州8月20日讯

  记者 董颖 通讯员 郏强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抱着这样的信念,今天上午,浙江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以及部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负责人走访了杭城几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为他们送去了资助政策以及慰问品。

  9点刚过,一行人走进了位于西湖区文三新村的黄晓鸣家中,因为父母离异,父亲又因高血压休息在家,每月的医药费以及父子二人的生活费只能依靠父亲的2100元工资,生活着实拮据。

  “儿子凭借高考659分拿到浙工大金融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我想得最多的是学费怎么办。”黄晓鸣的爸爸此时有些哽咽,一方面他为儿子的好成绩而骄傲,另一方面,交齐学费确实困难。“国家政策好啊,要不然孩子就没学上了。”在听完浙工大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王珣老师介绍完各种资助政策及入学绿色通道后,黄爸爸不禁松了一口气。所谓绿色通道,是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若没筹足学费,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家庭经济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毕业于杭七中的汤宜生是另一个幸运儿,他凭借高考理科611分的成绩迈入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门。校学生处副处长马宝龙给家境困难的小汤详细介绍了学校的资助政策后,还递上了一张军训服装免费赠送券,“拿着这个就可以免费领到一整套军训用品。”

  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资助部主任朱伟君介绍,像黄晓鸣和汤宜生这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学校报到时上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及相关材料,无需缴纳学费,就可直接注册入学。这些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后还可申请国家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或者申请专门为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

  另外,就学地国家助学贷款,还可以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财政贴息银行贷款,以支付在校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申请金额原则上不超过每人每学年6000元,贷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的利息由借款学生自付,但须在毕业后1至2年开始还款,6年内还清。有需要的学生,还可申领生源地财政贴息助学贷款。同时,学生还可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勤工助学,每小时报酬原则上不低于8元人民币。

  还有,从2011年秋季开始,在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的基础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也可享受此项政策,同时,退役复学的普通高校在校生和考入普通高校的退役士兵每年享受不超过6000元的学费资助。

  “贫困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省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林成格这样形容我省各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除大学生之外,目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也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为主,政府奖学金和顶岗实习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普通高中推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并行的资助政策系统。

  接下来,为了让更多学生和家长提早知道助学政策、提早放宽心,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将继续组织资助政策宣讲团,赴安吉等地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活动。


浙江日报 人文·朝闻新智 00014 贫困学子,一个都不能少 2012-08-21 2689949 2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