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今日关注

背着丈夫打工去

  本报宁海8月20日电

  县委报道组 陈云松 周武军

  记者 陈醉

  夕阳的余辉洒在河南一条城郊马路上,一个身材瘦弱的妇女推着坐轮椅的高大男人,虽然有点吃力,却步伐坚实……他们是一对来自宁海的夫妇,她叫于华,他叫张高松。

  张高松是宁海茶院乡张家村农民,娶了河南姑娘于华为妻,喜得宝贝儿子。可是,2009年8月,张高松骑摩托车去宁海城区打工时,发生了意外,经医院诊断为脊椎断裂、脊髓损伤。

  于华当时还在河南老家打工,接到电话,第一时间赶回宁海。丈夫全身插满管子躺在病床上,脖子以下的肢体没一点知觉,眼里写满了绝望。

  漫长的两个多月里,丈夫的病情没一丝好转,而家里却债台高筑。一边是20多万元债务,一边是高昂的医药费,出门打工赚钱养家,是摆在于华眼前唯一的出路。

  “治疗要钱,债务要还,生活总要过的,把他一个人放在宁海,我舍不得!”一句不舍,于华踏上了“背着”丈夫外出打工的艰辛之路。

  河南老家,是于华第一个想到的落脚点。她带着丈夫坐上长途客车,一路上,瘦小的身体背着丈夫上车下车……于华在当地家具城里找了份售货员的工作,早出晚归。

  每天早上4时,于华准时起床喂丈夫吃早饭,匆匆赶去上班。中午12时下班,她便急忙回家做饭;傍晚回家,尽管疲惫了一天,她又开始忙活家务,还一遍遍地劝丈夫“不要放弃”。

  2011年,张高松病情有所好转,可以慢慢坐起来了,于华不想丈夫一个人留在家里,用绳子把他绑在轮椅上,天天带着他上班。“谢谢老婆,没有你就没有我。”这是张高松恢复说话能力后讲的第一句话,一时间,两人抱头痛哭。

  一份爱,在这个农村妇女心里膨胀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即便医生明确宣布“没有治愈希望”,于华还是开始用“土办法”治疗丈夫。“老人都说十指连心,我每天用牙咬他的手指和脚趾,刺激他的感觉。”为防止肌肉萎缩、病情恶化,于华每天帮丈夫做6个小时按摩,3年来一天也没落下。

  “我就想要一个完整的家。”在妻子的照顾下,2010年过年前夕,丈夫的右腿突然轻轻地蹬了一下,这让她欣喜若狂。而今,丈夫不仅能开口说话,还能被搀着下床走几步,这让当时的主治医生不敢相信。这,给这个艰辛的家注入了希望。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04 背着丈夫打工去 2012-08-21 浙江日报2012-08-2100010 2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