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今日关注

记者体验女特勤的辛劳——

头顶烈日站马路

  本报杭州8月20日讯

  记者 余勤 通讯员 周洲

  午后2时,烈日当空。记者来到杭州莫干山路,不远处的交叉口有旅游大巴和私家车发生刮擦。杭州市交警支队机动大队的女特勤陶蕾飞快步过去,边吹哨子边打手势,示意大巴靠边停车,确认私家车主没有受伤,迅速回到十字路口指挥交通。在她的疏导下,因事故排起长队的车辆又开始挪动起来。

  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警察的英勇与干练,在女性身上也能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在平均年龄不到23岁的5名女特勤中,1985年出生的陶蕾飞最年长。

  看到记者好奇的表情,陶蕾飞把腰带上的装备清点了一遍:750毫升的水壶、警棍、哨子、手电筒和对讲机,用手提了一下,这腰带足有8斤重。早高峰期间,她们经常是嗓子哑了、腿脚肿了,陶蕾飞说:“姐妹们也因此患上了腰肌劳损。”站在路中央的女特勤,每天平均转体1600多次,打手势近4200次,一天下来,手臂酸痛得几乎抬不起来。

  “作为城市的窗口,再苦再累,每个动作要按标准严格完成。”说话间,陶蕾飞打开水壶,一口气吃下8粒藿香正气丸。路面温度太高,明显感到灼痛。陶蕾飞告诉记者,中队5名女特勤都曾出现过中暑症状,但从没有人请假退出。

  女特勤也爱美。陶蕾飞从兜里掏出一瓶防晒霜,即便一天抹上三四次,毒辣的太阳还是把她们白皙的脸颊晒得黑红。“平常我们穿长袖,宁可热着也不能被晒着。”女特勤们回到家,把长袖衣服甩一甩,能甩出盐粒来。

  这时,一辆私家车缓缓地在绿化道旁停了下来,陶蕾飞箭步上前:“您好!机动车道上不允许停车,前面拐弯处有停车位。”看着微笑执勤的女特勤,司机点点头离开了。“我们更善于沟通。”陶蕾飞笑着说,烈日下驾驶员容易情绪暴躁,经过女特勤一番苦口婆心,常常能化干戈为玉帛。

  下午5时,随着晚高峰到来,陶蕾飞又穿梭在车流中。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04 头顶烈日站马路 2012-08-21 2687355 2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