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走读

永康趣事:一县管“三省”

  “我们永康可厉害啦,一县管着两省呢!”在永康采访时,时常听到当地人如此自夸。“不信?不信的话,就去翻翻北宋陈亮所著的永康《地景赋》。‘河南、山西,一县管两省’,‘历山系虞舜躬耕之地,荆州乃关公坐镇之邦’,上面有说呢!”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了印证当地人的说法,台风“海葵”来袭期间,记者从图书馆找到了《地景赋》,来到了永康。两日寻访,果实颇丰。河南、山西今犹在,历山、荆州生活红火,并且还发现了“福建寮”。原来,永康“一县管着三省”呢。

访“山西”:胡公缘定洗马池

  “海葵”肆虐,暴雨如注。

  冒雨赶到永康市象珠镇山西村时,几位老人已在等我们。三位胡爷爷吸着烟,把去年修缮的家谱请了出来。五个厚厚的本子,叠起来足有20厘米高,上面详细记录了“山西”怎会出现在永康。

  “我们老祖宗胡穹是山西平阳府的,南宋绍兴时期在金华当官,官职是婺州通判兼劝农事。有一回,他从金华到东阳办事,经过这个地方,他骑的马喝着池塘的水就不走了。”80岁的老支书胡文朝停了下来,卖了个关子。

  “老祖宗抬头一看,这地方背靠一座山,前有一条小溪。你看这里有记载,‘东有山神护松,西有财神献宝,南有麒麟吐火,北有龙王嬉水,中则金坛托盘’。”胡文朝说,于是老祖宗朝天喊道,莫非天有此意,让我定居于此。如有此意,让马儿这回先走,我辞了官就来这里。果然,马就抬腿走了。后来,胡家的老祖宗就辞了官,定居这里了。为怀念故乡,就把村名命名为山西。

  “现在洗马池还在呢!”风大雨急,杖朝之年的胡文朝拿着伞,就要冲进雨里陪我们去看,被我们拦住了,现任村支书胡定友陪着我们。

  尽管叫“山西”,可村子早已没有山西的痕迹。说的是永康话,吃的是大米。站在高处望去,高高的马头墙屹立在风雨中,用它特有的灰色点缀着小村的天际线,徽派建筑风格明显。

  暴风雨下,老村格外安静。我们跟着胡定友,在小巷里穿行,极少碰到人。“我们村子是很大,但多数村民已从老村搬走,在二三里路远的地方造了新房。”胡定友说,山西村现有人口1900多人,胡姓占99%。老祖宗留下的田地丰饶,村民仍以农业为主,经济实力难以与永康其他工业发展强的村子相比。

  穿过已遭破损的两条石子路,我们来到了洗马池。这仅是一个小池塘,约有几十平方米的水域,种满了莲藕。盛开的荷花,被暴风雨吹打着,弯下了腰,倒伏在水面上。“800多年了,我们村的人都记得这口塘。谁又敢忘呀?要没它,就没我们了呢!”胡定友开玩笑说,没塘,马就不会喝水,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

  话虽如此,但真正记得的又有几人。在村老年协会里,没多少人知道祖先来自哪里。近两千人的村子,更无几人到过山西。

  印象“山西”:悠长的小巷,长满了花草。虽无其他村子整洁,但亲切自然。

探“河南”:风生水起工业潮

  如果说山西村不改祖宗基业,仍以农耕传家;那么河南村已经改变,并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工业化浪潮当中。

  这缘于河南村优越的地理环境。东城街道河南村位于城郊,紧挨永康唯一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永康经济开发区。

  已是下午,“海葵”渐离永康,风雨渐歇。车子经过不过百米的“河南大桥”,便来到河南村。然而没走几步,就遇上村里大堵车,一辆辆宝马、奔驰焦燥地按着喇叭。“一寸光阴一寸金”,对于企业家、商人来说,那寸光阴更加值钱。

  村办公楼正在改造,村主任王胄培直接带着我们来到王绍武老人的家中。85岁的王绍武,还坚持读书看报,是村里颇有名望的老者。

  “我们祖先是北宋年间,从江苏溧阳迁过来的。”老人说,那时候,老祖宗王枞在金华做官,然后就安家在金华了。后来,慢慢迁到永康。河南村是明末清初才出现的。

  王绍武介绍,河南村的祖先叫王尧淳,住在离此不远的葛塘下村,并在下马畈购置了许多田地。为管理方便,就在下马畈盖了房子,派人长年居住。有一年,永康发大水,四面汪洋,王尧淳爬到山顶,看到只有河南村地势高,没被淹,就认定此为风水宝地,便迁居于此。

  可从溧阳来的江苏人,为何把村庄取名为河南呢?有人说,这是村中有条小溪的缘故,村在溪的南边,故称河南。但是永康市志办工作人员、当地大名鼎鼎的“地方文化通”项瑞英并不认同,永康河流从不以“河”命名,按此推理,应取名溪南,也不是河南。

  老项75岁了,他曾花了半年多时间,通读了永康300多个村的村志家谱。他认为,王枞一家世代为官,迁涉会更多。王姓始于太原,河南村的王姓迁徙,可能是从太原,到河南,再到溧阳,后迁金华、永康。也有可能是王尧淳为纪念祖先,取名河南村的。

  现在河南村,已极少看到农田,抬眼望去便是经济开发区的高楼大厦。村中生活着大批外地人。王胄培介绍说,全村1500人口,外地人有3000多。“判别的方法也简单,年轻的,大多是外地人,年纪大的,就是河南村人了。”

  靠着地缘优势,河南村几乎家家户户开着小工厂,年收入百万元是常事。我们穿行其中,能感受到村庄的繁忙,广告牌到处都是,来自各地的小吃也琳琅满目。

  印象“河南”:工业化下的河南村节奏快、村民富,但少了些可亲可近的农村味道。

寻“福建”:长风古韵今犹在

  “福建”是此次穿越寻访中的意外之喜。

  读北宋陈亮的《地景赋》,并没有提到“福建”。项瑞英告诉我们,有一名为“福建寮”的自然村,位于永康的文化名山——历山。

  与项老师约好,次日登山,寻找“福建”。老人就提醒我们,这是趟“穿越”之旅。

  到前仓镇——当代的文教用品基地,还未爬历山,便穿越到了三国,先遇到厚(后)吴村,再是由“关公坐镇”的荆州,然后再是虞舜躬耕之地历山。

  据《辞海》记载,传说中“舜耕历山”有七种说法,其中第六处是指永康的历山,此处圆峰屹立,状如覆釜,山巅有田、井、潭,皆以舜名。

  历山有个行政村,叫历山村,福建寮就属于此。村委会主任马振之在山脚下等我们。他说,历山村共有15个自然村,276人,管辖着3000亩山林,若要走完,得花上两天时间。

  福建寮是登历山的第一个村落。海拔不高,四周环山,只得狭长的一块空地,建有近十座房子,其中6座是石头房。

  82岁的傅银松,是我们碰到的第一个村民,也是我们碰到的在村的十人之一。“我们村本来人就少,22户人家,90多人,年轻人都在外头了,只有我们老人在看家。”老傅说,也因为人少,经济薄弱,独立的家谱做不成,只能并到邻村的傅姓当中。

  “我们跟人家是不一样的。我们是清朝康熙年间从福建平陆来的,今年已有328年。我听以前的老人说,我们太公是在杭州做木头生意的。这里的木头好,他常来。后来,就在这里搭了个茅草棚,留在这里了。”老傅说。

  项老师介绍,“寮”的意思就是小屋。福建寮,就是福建人小屋的意思。当年的茅草棚已不复存在,但是福建寮的房子仍颇具特色。外墙全用石头打造,全村约有6座这样的石头房,都是傅姓子嗣分家建造的,但如今已有部分倒塌。“海葵”来时,可把马振之操心坏了,他挨家挨户动员老人,搬到邻近的新房里避风雨。

  老村已在改变。村子景优、静谧,石头房独特、有韵味,24岁的傅晓艺在村里开了农家乐,板栗树下摆了十来张桌子,最多时一天可接待百来位客人,收入不菲。这个年轻人说:“没有所谓的优势与劣势,就在于如何扬长避短。”

  印象“福建”:200多年的石头房,门坎上公鸡在睡觉。这里的安静,有足够力量让人静下来,关心下自己的灵魂。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19 永康趣事:一县管“三省” 2012-08-21 浙江日报2012-08-2100011;浙江日报2012-08-2100018;浙江日报2012-08-2100020;浙江日报2012-08-2100019 2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