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有梦就有精彩

——边界小山村的故事

  有梦就有精彩

  ——边界小山村的故事

  编者的话

  35年前,高考制度恢复,吴锡荣考上大学,从丽水农村老家,来到杭州求学。在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守着泥巴稻草过日子,他看不到一点希望。

  几十年来,这一幕,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广袤的田野上,年轻人背着行囊,向着城市奔去,为了心中的梦想。生养他的这片土地,黯然失色。

  而今,即将退休的吴锡荣,恰似当年考上大学时的雀跃与激动:“下半年,我就能回老家了。看好了一块地,打算搞休闲农庄。”

  回归乡野的潮流,不经意间,已然袭来。

  在外闯荡了18年的张克忠,几年前回到了景宁石碧村。他说,眼下的新农村建设,是不可错过的好时机。带领山民养波尔山羊,种香榧、金银花,修复老木屋,发展户外休闲旅游,他带着村民,朝着梦想前行。

  有梦想,就有希望。人与土地,相守才能相依。今天我们呈现的三个故事,就是明证。

  村妇刘培珠和她的杉青港村——

  文化村的碰撞

  见习记者 石天星

  刘培珠从小就爱唱越剧,洗衣、做饭、打猪草时,总忍不住哼哼。声音不敢放大,怕村里人笑话她。她常常想,哪天站在戏台上,正儿八经地唱出戏,就心满意足了。

  在平湖市广陈镇山堂村,一个贫寒人家的女儿,种下了一个小小心愿。

  没有老师教,就跟着收音机里学。从此,收音机成了她的贴身伴侣,就连下田拔秧时,也不忘带着它,放在提篮里。

  12岁那年,杭州的越剧团来村里演出,刘培珠欣喜若狂。演出快结束时,她鼓起勇气,跑到后台:“团长,我喜欢唱越剧,能听我唱一段吗?”听后,团长看了看她,摇了摇头:“声音还不错,但个子不够高。”

  不久后,上海一戏曲班来平湖招生,刘培珠想去报名,考虑到家中条件不好,终于没向父母开口。

  就这样,带着梦想与遗憾,刘培珠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黄花大闺女。26岁那年,刘培珠嫁人了,嫁到了邻近的新仓镇杉青港村。

  婚后,她和所有的农村妇女一样,吃苦耐劳、贤惠朴实,跑过货运,当过工人,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每当电视上放越剧节目时,她仍会忍不住跟着哼哼。“不过,这辈子都没机会唱戏了吧。”她心里默念着。

  杉青港村与上海市廊下镇仅隔一条河。2009年,刘培珠在廊下镇的一家饭店打工。廊下镇是“全国莲湘之乡”,妇女们都很喜欢这种边打、边跳、边唱的舞蹈。溢满艺术细胞的刘培珠,就像年轻时迷恋越剧一样,深深着迷于其中。

  似水流年,太多人的梦想都沉入了心底,而刘培珠碰到了一个契机,所以,她的梦想重新起飞了。

  刘培珠的梦想归来,而日渐兴盛的杉青港村,也萌生出一个梦想:组建文艺表演队伍,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4年前,66岁的村文艺队发起人王美士,想在村里组织一场文艺演出,他希望刘培珠能表演打莲湘。刘培珠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她喜欢打莲湘,好东西当然应该同更多人分享。

  那年,41岁的刘培珠,名正言顺地站在了舞台上,让世界看到了她的表演。

  慢慢的,刘培珠的“莲湘队”有了固定的12名队员,排出了《好日子》、《开门红》、《过河》、《拥军莲湘》等大受欢迎的节目。“每次演完,观众都说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刘培珠笑着说,这是她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如今,杉青港村成了平湖有名的“文化村”。“欢乐平湖百村演”活动开展之后,“莲湘队”受邀,每月要去不同的村子演出。杉青港村的刘培珠,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一张名片。

  刘培珠这才发现,她的梦、杉青港村的梦,原来是同一个。

  村支书杨俊明和他的花桥村——

  古村落的包装

  记者 江晨

  深夜,古宅魅影。有些喝高了的江山市廿八都镇花桥村村支书杨俊明踉踉跄跄,硬要带着我在村里闲逛。

  他刚和几名村干部从云南丽江考察回来,愈发觉得花桥是块宝地;而他经营的念八铺客栈,当晚又迎来了大批上海游客,生意格外好。

  46岁的杨俊明是个生意人,在外十几年,专门批发小商品。年过不惑,曾经四处漂泊的汉子心生厌倦,带着妻女回到故乡,先开起这间念八铺客栈,不久后又当选为村支书。

  石板拼成的古街,到处是黑黢黢的一片,在手机灯光的微弱照射下,我们漫步向前。同样是顺着我们脚下的这条路,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走过3次,流连4天。

  村里夜不闭户,随手推门而入,明清时期的壁画、墨迹、楹联映入眼帘,单是木雕花窗棂与楼阁式样的门楣,就够人仔细研究上半个月。老杨用小酒微醺后的含混话语,讲述儿时有关村子的美好记忆,还有百年前村里曹、姜、杨、金四大家族的爱恨情仇。

  种种美好,他渴望与人分享。“我有生之年最大的梦想,就是把花桥村推介出去。”站在枫溪古桥之上,杨俊明指着远处的马头墙,畅谈他的人生理想——村子得到适度开发,引来四方游客,见证古村落的美好。

  以古驿道为界,南面枫溪街的古商铺,供游人参观欣赏;北面浔里街的古民居,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一条龙服务;枫溪边的破旧现代农房,发动村民修葺重建,变成繁华的酒吧街——这是他心中有关花桥的规划。

  “论硬件,我们哪里比不过丽江?”杨俊明说,他唯一懊恼的,就是不懂得如何将村子包装、营销。而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能够和他并肩完成村庄改造梦想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我创办这个客栈,也是想在村里带个头,让大家知道,留在村里同样可以找到致富的出路。”

  随着廿八都古镇的不断开发,花桥村的农家乐已经转型升级,游客接待力大大提升,各项配套设施也正在跟上。杨俊明和邻村几位干部正在想方设法“招标”旅行社,希望通过旅行社宣传推介,带火古村旅游。

  “等念八铺客栈再赚些钱,我就要到你们报社或者电视台打广告,宣传我们花桥村。”

  啧啧,就凭这个,也知道这个村支书不简单。

  大学生村官蒋爱雪和她的关庙村——

  田野里的挑战

  见习记者 冯巧婕

  “这台电脑归你了!”2008年12月,蒋爱雪初次来到关庙村报到时,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村委会主任郑修银指着放在角落里的一台电脑说:“总算能派上用场了啊。”

  蒋爱雪的大学生村官生涯,就从给电脑抹灰尘开始了。

  关庙村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是泰顺县桥墩镇的经济薄弱村,去年人均收入约4000多元。或许它曾经繁华过,关帝庙、古戏台、古城墙,是残留的点点印记。但在今天,独特的地理位置,并没有为它带来别样风采。

  到关庙村前,蒋爱雪的身份是小学老师。但1982年生的她很明确地对我们说:“当老师不是我的梦想,我的梦想在田园。”

  “我自小在泰顺的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很特殊的感情。读大学时,我就立下志愿,将来有机会要回到农村,在农村施展才华。”

  蒋爱雪说,作为一位普通村民,想要在农村干大事,很难找到切入口。于是,她毅然放弃教师工作,报考了大学生村官。

  坐在关庙村的电脑前,蒋爱雪仔细盘算着村里的所有资源,和关庙村的未来。

  窗外,是成片的槟榔芋地。销售不成问题,但因为没有品牌和规模优势,价格的话语权始终在福鼎客商手中。

  部分村民靠种植高山蔬菜为生,但只是挑担在街上设摊,再好的蔬菜,也不过两三元一斤。

  关帝庙、古戏台、古城墙,两省三县交界之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这是关庙村作为古村落的独特资源。

  “如果,或许,那么”,蒋爱雪常常如此自言自语。

  当时,和她一起来到桥墩镇的,还有3位大学生村官。2009年,在蒋爱雪的倡议下,他们向上申请创业基金,组建苍南大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桥墩镇附近的小沿村,流转承包了50亩农田,种起大棚番茄。“这是我们的一场实验。”

  四个大学生种番茄,其中的酸甜苦辣,蒋爱雪至今历历在目。

  冻坏、烂掉、滞销、亏本,经历几多曲折后,胜利女神终于眷顾了这些有梦想的年轻人。这两年,他们的番茄大丰收,还卖出了好价钱,为附近村民特别是低保户创了收。这场实验,让四邻八乡的村民对他们刮目相看。

  如今,蒋爱雪想真正开始关庙村实验:“每次开始时,都觉得好难,但也必须迈出步伐。”

  打响关庙村的槟榔芋品牌,发展高山生态蔬菜,是她想走的第一步。“村民们或许还没意识到,同样的蔬菜,若加以包装推广,可以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今年4月,蒋爱雪等向温州市首届青年创业大赛提交了完整的创业计划书,目标是打造一个集农家菜、水果采摘、烧烤、野炊和自助种植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庄。关庙村的人文古迹,就被纳入了其中。

  曾经的4个创业伙伴,如今已有2个考上了公务员。未来的创业之路或许会有更多荆棘,蒋爱雪说:“我会坚持下去的。”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8 有梦就有精彩 2012-08-21 浙江日报2012-08-2100007;浙江日报2012-08-2100010;浙江日报2012-08-2100014;2687046;浙江日报2012-08-2100021;2688314;浙江日报2012-08-2100027;2682664 2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