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杭州大关西八苑百姓书场天天开讲

盛夏说书人 闲话古今事

  本报杭州8月15日讯

  记者 毛珺 通讯员 徐青 魏强

  “开封府失去金印,被人带上朝天岭,交与大寨主王继先……”下午1点,杭州大关西八苑社区百姓书场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书场中央,说书先生、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的吴耀祥师傅,身着浅灰色中式对襟褂衣,脚踩黑色布鞋,正手持折扇,用一口标准杭州话开始今天《七侠五义》的评话表演。

  这个远近闻名的百姓书场,讲的是一溜地道的杭州评话, 每天下午1点到3点开场,每场每位收取2.5元费用。这里先后有30多位民间说书人,陆续开讲《三国演义》、《精忠岳传》、《水浒传》等剧目,吸引了远近前来听大书的铁杆书迷们。

  杭州评话俗称大书,已有约800年历史。它将古今兴亡、可圈可点、可歌可泣之人之事,编成妙趣横生的说部,讲究口、眼、身、法、步、神结合,只有一人一桌一扇一醒木,对表演功夫要求相当高,杭州评话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小喜欢杭州评话的吴耀祥师傅,在而立之年辞去当时在杭州一家国企的工作,拜师学艺开始当起说书先生,这一说就是35年。“从有记忆开始,父母就常抱着我到书场听书,那时候老杭州的卖鱼桥一带,晚上到处都有书场,吃茶嗑瓜子,热热闹闹。我小时候就想成为说书先生。”

  为了准备今天下午的说书,吴师傅9点起床,10点吃午饭,剩下时间全部用来温习当天要讲的段落章节,12点前从家骑自行车到说书现场。“《七侠五义》前后要讲两个月时间,我每天都这样。不是我第一次讲,不过每次讲前都会认真复习自己的手抄本,就好比老师修改教案,每讲一次润色一次,就越讲越好了。”

  台上准备得认真,台下听得更认真。正在听书的汪大伯轻声告诉我们,他已经连续来听了一个月。”环望四周,听众大多是老年人,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有些人还跟着吴师傅轻声念词,痴迷程度可见一斑。家住杭州城东新华小区的付张林先生,今年夏天每天都要换乘3部公交车赶来“追星”。“我家附近也有个小型书场,不过听惯了吴师傅的书,还是坚持每天赶过来。”据介绍,书场里还有从余杭、萧山等远处赶来的听众,都是多年的老听客。

  “有这样一批铁杆粉丝,既幸福也烦恼。”吴师傅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杭州全市活跃着至少80个书场,现在剩下不到10家;说书人目前不到10人,最年轻的已过50岁,而目前没有年轻人接班,杭州评话书场正在渐渐消失。“作为一个热爱杭州评话的人,真的不希望看到老底子的民间艺术消失。”

  据介绍,开张已6年的大关西八苑百姓书场,每年街道、社区补贴3万元,用于保证平价运行。书场管理者杨学广介绍,一方面是听书迷们热衷书场,有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听众大多是老年人,收费高了不现实,平价又有好说书人的书场才有吸引力。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盛夏说书人 闲话古今事 2012-08-16 2670208 2 2012年08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