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大师也有缺憾

  在常人的眼中,大师们是功成名就,完美无瑕的。殊不知,大师也是凡人,人生中也有不完美之处。真应了那句老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是,细看大师的缺憾,人们终会明白,大师何以伟大,何以成师。

  数学大师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1931年8月,当华罗庚来到清华园,有关他的身份和生理问题,在教授会上引起了硝烟弥漫的争论。后来在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的支持下,华罗庚当上了算学系的助理员,开始了他在清华大学的生活。在逆境中,华罗庚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

  文学大师朱自清,上课时有个缺点,很少讲个人见解,总是引用别人的居多。朱自清讲课时,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叠起的白手帕,一面讲,一面看讲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他的神色总是很不镇定,面上总是泛着红。他讲的大多援引别人的意见,或是详细地叙述一个新作家的思想与风格。他极少说他自己的意见;偶尔说及,也是嗫嗫喏喏的,显得需要再三斟酌词句,唯恐说溜了一个字,但说不上几句,就好像觉得已经越出了范围,极不妥当,赶快打住。所讲的,若发现错误,下次上课必严重地提出更正:“对不起,请原谅我,请你们翻出笔记本改一改。”朱自清终生在大学执教,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后来也成就了不凡的事业。

  哲学大师冯友兰,说话时有些口吃,往往一句话在黑板上已经写完,他的话还没有讲完。据说,冯念墨索里尼,必“摸索摸索摸索”许久。冯在清华开“古代哲人的人生修养方法”课,首次听讲者达四五百人,第二周减到百余人,第三周只余二三十人,四五周后竟只有四五人听讲,因为他的口才不堪卒听,一句“学而时习之”的“而”字,要“而”一分多钟。杨振宁说:“冯先生把他的口吃转化成一个有用的演讲办法。”因为冯口吃,所以每当口吃的时候,他都停顿一下,这样一停顿,反倒给听众一个思考他接下来讲什么的机会。也因为口吃,他讲话简要而精辟。

  文学大师沈从文,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沈从文由胡适推荐到大学教书,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沈从文还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这也与他的性格有关,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十分害羞。沈从文曾在西南联大教过“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等课程。他的学生汪曾祺回忆:沈从文只上过小学,对中学大学的课怎么上一点也不懂,讲起来没有系统,而且他还是湘西口音,声音也小。其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沈从文的性格并不妨碍他写作,但作为教师,显然并不十分合适。

  其实,大师没有必要被拔高,大师更不应被误读。大师也是凡人,而凡人也可能成为大师。真正的大师不是靠吹嘘出来的,也不是靠官职奖励出来的,而是适合大师成长的环境孕育出来的。明白了这些,我们离大师也就不远了。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大师也有缺憾 2012-08-13 2439681 2 2012年08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