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金华大学生进村讲述成长经验

“曾经,我也是留守儿童”

  本报金华7月19日电

  记者 徐贤飞 通讯员 曹俊

  童年的色彩,总是明亮的。可有些留守儿童,却是例外。为温暖这些孩子,金华一些有着同样经历的大学生站了出来,利用暑期进驻农村,陪伴留守儿童,并传授自己的成长经验。

  “老师也是个留守儿童。爸妈不在身边,是会觉得孤单,但我们要坚持、要自信,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上午9点,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深塘坞村活动中心里,舞蹈课还没开始,老师闫思云又在给孩子加油打气。

  眼前的闫思云,还略显稚气。她也才19岁,是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一学生,湖南岳阳人。父母离异后,她从小就寄住亲戚家中。“我是留守儿童,所以我知道留守儿童的酸甜苦辣。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得到许多老师的帮助,我想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让他们快乐成长。”闫思云说。

  闫思云不是特例。这个暑期,金东区农村活跃着一批“大留守儿童”的身影。长大后的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有着相同经历的留守儿童身上,利用自己的假期,陪伴着这些留守儿童。他们还有个响亮的名号——浙师大“春风泥土护花队”。

  据队长李思远介绍,92名队员中大部分有留守儿童的经历,“我们这支队伍都是自发报名的,最积极的就是有着留守儿童经历的同学。有些同学大一刚进校,知道有这个活动后,就来报名了。”

  在上明堂村,我们看到近一个月的课程排得满满的,有音乐、英语、舞蹈、书法等等。20岁的李婉雨,正在上音乐课,她已经连续两年参加这个活动了。李婉雨3岁时就成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做生意,她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很关心我,可父母不在身边,就是不一样,会胆小会懦弱,看到他们,我就像看到自己的影子。”说到这,李婉雨的眼圈红了,眼泪掉了下来。

  11岁的毛凯露,是李婉雨最关注的孩子。露露是诸暨人,随着打工的叔叔奶奶常住金华。“刚来时,她就不说话,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眼神也是怯生生的,看着就心疼。”李婉雨和一同服务的阮艺婷耐心地陪露露聊天,得知露露喜欢英语,两人还专门邮购了一套英语课外书给她,并为她单独排练节目。“现在开朗多了,一天到晚缠着我,要多排练几个节目呢!”

  有了同样经历的大哥哥大姐姐的开导、陪伴,留守儿童日渐开朗。11岁的傅周治当场给我们表演个人独唱,他说他的梦想是当明星,可以得到更多的掌声,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9岁的耿高玥也给了我们一个甜美、灿烂的微笑,这个微笑是闫思云十多天耐心教导的果实。

  “我也是留守儿童,我知道留守儿童看着胆小,其实最爱表现了,他们最想引起关注。所以给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我们要做的就是再多给点阳光。”大一的阮艺婷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曾经,我也是留守儿童” 2012-07-20 2643887 2 2012年07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