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文化志

平湖琵琶
民乐瑰宝

  音乐如水。

  提起平湖这座江南小城,总绕不过水与音乐。

  在平湖东湖之畔,李叔同纪念馆就像一朵绽放在水中的白莲花,通透而美丽,连同“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天籁之音,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音乐表情。

  更令平湖人骄傲的是,我国近代民族音乐史上五大琵琶流派中,就有平湖派琵琶。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春日,我们赶赴平湖,追寻着平湖派琵琶一琴一瑟的回响,欣喜地看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湖派琵琶,正在传承中张扬着生命,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一把琴,两代人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平湖和琵琶①,是朱大祯生命中两个关键词。

  如今,他更愿意将两者合二为一,因平湖派琵琶②艺术,朱大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朱大祯7岁来到平湖,从此未曾离开。当记者在平湖市区一处普通民宅内找到73岁的朱大祯时,他正在校弦。“琵琶也是有生命的,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与她配合,弹出好听的乐曲。”提起琵琶,个子瘦小的朱大祯就来了劲。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张方凳、一个谱架、一把琵琶,一个瘦弱的老人,组合在一起成就了这样一幅画面:但见朱大祯端坐方凳上,左手持琴,右手把弦,一曲《浔阳琵琶》倾泻而出,狭小的屋子顿时盛满了音乐。定睛细看,你不难发现平湖派琵琶独树一帜的指法: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弹下,然后大拇指挑上。

  “这种高难度的下出轮演奏技艺,如今很少人会用。”朱大祯说,这种指法更讲求技巧,各指发力由弱而强,平湖派琵琶最独特之处就在于此。一曲已毕,朱大祯额头冒出了汗水,稍微休息过后,他又弹了一曲《塞上曲》,我们听得如痴如醉。

  朱大祯的生命因琵琶而丰满。

  与琵琶结缘,绕不开他的父亲朱英③。朱英9岁跟随平湖派琵琶集大成者李芳园的弟子吴柏君学习琵琶技艺。学成之后,上世纪20年代,朱英在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期间他重新校订了用于教学的13套曲谱。值得一提的是,除传授李芳园的曲谱外,朱英还创作新曲,打破文曲和武曲的界限,创作“文武合一”的琵琶乐曲,并带出了多位出色的弟子。

  琵琶声声,浸透在朱大祯的童年记忆中。“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父亲总要弹一曲琵琶给我听。”朱大祯说,他7岁那年,父亲为照料祖母生活回到老家平湖,因此得以经常聆听父亲弹奏琵琶。“父亲最常弹的是《淮阴平楚》,我们从琴声中可以听出千军万马。”朱大祯说,父亲弹奏的《平沙落雁》也常让他着迷,“我们几个孩子常常为听出曲子里有几只大雁飞过而争论不休。”

  在父亲的熏陶下,朱大祯初中毕业时准备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然而,世事难料,此时他父亲却因病过世。此后,朱大祯家里经济变得拮据。为挣钱养家,他转而报读了一所无需学费的中专学校,毕业后到西安电机制造厂工作。后来,他又被下放到平湖老家,从此留在了平湖新仓镇的庆丰村。

  命运的波折,让朱大祯一度离开了琵琶。“在农村,每天干农活挣工分,哪有闲情弹琵琶。”朱大祯的双手因劳作而长满老茧,也一度让心爱的琵琶躺在箱底。

  这一搁,就是30年。

  直到1983年,当朱大祯从布满灰尘的箱子里拿出琵琶时,面板的胶水已经脱落。“当我触摸到琴弦时,感觉又回来了。”虽然手生,但朱大祯再次拿起琵琶,从此没再放下。

  作为平湖派琵琶的第8代传人,朱大祯如今“身兼数职”——不仅担任学校的指导老师,而且为喜欢平湖派琵琶的市民开办兴趣班。“我希望经过自己努力,让平湖派琵琶流传下去,这根琴弦不能断在我手里。”说这话时,朱大祯字字铿锵。

一传十,十传百

  平湖派琵琶有了新传人。

  作为弟子,80后的黎庆慧每周都去朱大祯家里学习平湖派琵琶。“我对平湖派琵琶有种天生的喜欢。”黎庆慧形容自己第一次接触平湖派琵琶时,用一见如故来形容。

  这是一种机缘。黎庆慧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而平湖派琵琶的第7代传人杨少彝曾任教于这所学校。“我在学校里就了解了平湖派琵琶。”黎庆慧说,自己对平湖派指法所表达出的那种延绵之感,很是向往。

  很快,向往变成了相遇。黎庆慧毕业后,被引进到了平湖市文化馆,来到了平湖派琵琶的发源地,她说:“真是缘分啊。”

  2009年,黎庆慧正式拜朱大祯为师。由于有扎实的音乐功底,几年下来,黎庆慧已熟练掌握了平湖派琵琶的指法。“口传心授做好传承工作,是我最大的心愿。”

  黎庆慧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目前,黎庆慧同时兼任平湖市百花小学、叔同实验小学琵琶辅导老师。在她的认真辅导下,许多小学生喜欢上了平湖派琵琶。

  当我们走进平湖叔同实验小学的音乐教室时,正好有10多位学生在弹琵琶,一首动听的《送别》从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手中流泻而出。

  正在上4年级的姚佳慧最拿手的是《送别》和《早秋》。虽然她对平湖派琵琶的历史一知半解,但她却发自内心喜欢弹琵琶:“拿起琵琶我就特别高兴,平湖人弹平湖派琵琶真当好。”

  如今,爱上平湖派琵琶的不只是学生。晚上7时许,一阵阵悠扬的琵琶声从平湖民俗风情馆这幢小楼里传出来,数步之遥的东湖畔顿时充满了江南风韵。

  这可不是普通的琵琶声,这是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湖派琵琶。此时正在弹奏的,正是一批有志于传承这项艺术的志愿者。

  在平湖派琵琶的培训班里,朱大桢正在认真地传授指法。老师教得认真,志愿者学得也很投入,只要有疑问,就会向朱老伯请教,直到手法正确,感觉良好才肯罢手。

  “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学。”志愿者朱亚英说,她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平湖派琵琶志愿者培训班的,努力学好后,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平湖派琵琶,爱上平湖派琵琶。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文化志 00018 平湖琵琶
民乐瑰宝
2012-07-20 浙江日报2012-07-2000006;浙江日报2012-07-2000010;浙江日报2012-07-2000016 2 2012年07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