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前沿观点

次贷PK欧债:危机链条全解析

  就性质而言,很多人偏向将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分别归类为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借贷方是次级信贷客户,而在欧债危机中债台高筑的是以希腊、西班牙为首的“欧猪五国”。不过就本质上看,债务危机的背后都是“流动性陷阱”,接踵而至的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均是由于信用不足的主权国家、企业机构或个人负债过高,加上流动性相对不足,最终导致债权人血本无归。

  事实上,希腊的债务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有紧密的前后因果关系。资料显示,自美国次贷危机伊始,希腊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就从未有过上升,一直处于萎缩状态,而同时期该国失业率则自8.9%一路飙升13.7个百分点,达到加盟欧元区后的历史最高纪录。

  欧洲债台高筑来自美国次贷危机?东方证券指出,金融危机之后,主权债务危机浮出水面。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之时,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凯恩斯式的经济刺激计划挽救经济。不断增加的政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与迅速下降的税收迫使世界各国政府大举借债,这是主权债务危机出现的根源。

  那么,此轮欧债危机和4年前次贷危机到底有何不同?

  首先,从链条的病毒源来看,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次贷危机时,主体主要是华尔街金融机构,它们普遍持有大量的抵押支持证券,以押注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膨胀;而在本轮欧债危机中,主体则变成了欧洲主权国家,从此前接受援助的爱尔兰到现在濒临退出的希腊,无不是因为赤字或债务比例过高,导致经济增速无法追上还债速度。最终,随着评级机构下调主权国家评级,导致借贷成本大幅提升,并令主权政府陷入财政紧缩和债务重组的双重困境中。

  事实上,相比于次贷危机时政府直接出资购买有毒证券,主权债务危机更难解决。因为当国家不得不接受财政紧缩,将意味着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受到限制。而市场是没有耐心的,投资者往往会抛售国债,导致流动性受限,甚至枯竭。

  其次,与次贷危机相比,本轮主权债务危机留给欧洲各国政府所用的子弹已经非常有限了。资料显示,三驾马车为应对希腊破产的防火墙仅有4400亿欧元,而“欧猪五国”的债务总额可达数万亿。与此相比,次贷危机时美联储仍有大量子弹可用。

  再次,从解决路径上看,欧债危机或许会以大相径庭的方式去完成。4年前,为了解决次贷危机,全球央行最有效的方式是降息—注资—印钞。因为当大量流动性进入金融体系后,起到了稳定股票等资产价格的作用。但放眼现在,全球似乎集体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即再低的利率也无法有力刺激经济。归根溯源,这是因为市场对金融体系已失去了信任,即便政府强行注入流动性,也无法促使这部分资金进入风险资产,甚至是实体经济。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政治风险极具不确定性,导致之前通行的财政紧缩、债务重组计划随时面临破产,故欧债危机目前尚无真正最有效的解决方式,而考虑到德国反通胀态度,象征财政统一的欧元债券短期内不大可能被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两轮危机的影响方式也不太一样。次贷危机主要是随着房地产泡沫破裂,投资者抛售抵押证券导致持有这类资产的金融机构被动去杠杆化。而当市场疯狂抛售这些金融机构股票时,就会加剧这种去杠杆化趋势。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全球股市能在短时间内市值蒸发猛烈的主要原因。

  相比之下,本轮欧债危机爆发后,受伤的是持有希腊、意大利、爱尔兰等国国债的金融机构。由于这些问题国债收益率飙升,导致持有者不得不面临减值风险。事实上,银行资产减值并不是显著问题,但灾难在于当它们被迫减值后造成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而不得不采取融资等方式来提升这一比率 (以符合巴塞尔III协议)。问题是,当投资者已不再信任这些持有欧元国债的银行时,就会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最终导致银行股票市值再次缩水与存款外流。于是,我们很可能再一次看到银行危机爆发。

  (本文转载自《每日经济新闻》)


浙江日报 人文·前沿观点 00014 次贷PK欧债:危机链条全解析 2012-07-20 2641909 2 2012年07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