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前沿观点

追逐公共品价值的“帕累托最优”

  专门去了趟杭州低碳科技馆,只为看一辆车,前几天刚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入住——杭州第一辆公共自行车。从2008年至今“退役”,它牵起了一缕日居月诸的情韵,见证着一个城市的日新月异。而它的6.5万个“兄弟”每天依然奔波在大街小巷,25万市民与之结伴而行。

  公共自行车自杭州推行以来,人们列炬张乐,赞许有加。作为一种公共品,它体现了多重价值:零排放,环保;2700多个租赁点,便捷;慢节奏,轻松;人作为动力,健身。一句话,它体现的是公共品价值的最大化,不断靠近可能性边界。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帕累托最优”。这一重要概念指的是资源分配和使用的一种理想状态:假设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在分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个群体的处境变好。

  公共品通常由政府购买提供,其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几乎为零,具有非竞争性、排他性和无偿性。一个地方的公共财政总是有限的,向哪里倾斜,提供什么,如何提供,关键是钱要花得特别值,争取用最少的资金换取最大的价值。具体到公共自行车,一方面,每辆成本很低,任何人在上下班或车际换乘中,凭卡都可免费骑一个小时,停放任何一个租赁点。另一方面,各行其道,各得其所,没有影响其他的公共交通工具,城市拥堵时还是一种必要的补充。

  帕累托最优核心思想有二:求取效率最大化,减少负的外部性。就前者而言,公共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应该成为一种理性经济人。这是一种行为取向的设定,而非经验特征的描述。理性人总是选择成本——收益分析,并采取有效的行为,力图在投入最小化的前提下,使产出最大化。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就在前两天,合肥蜀山区南岗镇一“苗木精品园”从越南引进250株百岁紫薇树,媒体说每棵40万元,官方说每棵10万,不管是哪个数,首批98棵是死的死,枯的枯。树和人,不知道到底是谁病了。据说这个精品园是免费开放的,也算是公共品,无论是谁买单,花这么大价钱,开始有没有论证,成本到底值不值,舆论一片质疑。

  减少负外部性是说,提供的公共品和服务尽量不带来负的溢出效应,比如噪声、污染、不安全感。广州番禺区的垃圾焚烧场从2009年至今,曾数度“躺着中枪”,五次选址,直到最近才尘埃落定。焚烧垃圾有污染,这谁都知道,当地居民也能理解,但接受还是个过程。关键是,如何把这一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既方便垃圾运输,又对当地生活影响不大。问题的最终解决,得益于科学的论证、民意的沟通、共识的达成。这说明,减少负的外部性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事实上,最优公共品总是呈现出一种正的外部性。

  这里,不妨再引入“机会成本”这一概念。同一种资源的使用,总有不同的方法。在一个稀缺的世界中,选择一样物品意味着放弃其他一些物品。机会成本,就是指那些错过的有价值的物品或服务。比如,公共交通体系中,购买公共自行车的钱,也可以用来买公共汽车。到底买哪个,需要通盘考虑合理预期,挑出重要选项进行加权值统计,如同计算CPI一样,评估出价值最大化的那种,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如果付出的机会成本远大于最终所选择的,则说明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非常值得商榷,至少它不是最优的。

  帕累托最优,是一种理想模式。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和变量,理想状态可以无限接近,却很难臻至。也正因为如此,这一模式理应成为我们追逐的目标。与此同时,它提供的还是一种方法论,不仅适用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也同样适用于政策措施、利益博弈和企业生产。

  公共财政倾向于民生领域,让人们共享改革成果,这是一个大趋势。在浙江,这一比例大致在七成左右。这其中,提供公共品和服务自然是好事一桩,但真正把事给办好了却没那么简单,涉及方方面面,离不开大众的情怀、理性的目光、科学的论证、严格的监管等等。也正因如此,追问目的,审视手段,实现二者有机统一,不断考量着提供者的智慧、能力和眼光。


浙江日报 人文·前沿观点 00014 追逐公共品价值的“帕累托最优” 2012-07-20 2638847 2 2012年07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