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天下·中国风

经济版图沧桑巨变

  如果把十年间中国经济版图变化制作成一部十分钟的动画,我们将看到这样一幅动人图景——

  经济“洼地”迅速隆起,新增长极不断涌现,领跑中国经济发展的“接力棒”自东向西传递;城镇拔地而起,乡村面貌一新,城乡分野在交错与融合中日渐模糊;农田让与森林,工厂让与绿地,神州大地上一抹抹“新绿”渲染开来……

  经济版图的沧桑巨变,书写着十年科学发展的秀美篇章。

  经济“洼地”迅速隆起

  翻开十年前的中国经济版图,中西部地区还是一片“洼地”。

  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腾飞后,中西部地区被抛在了后面,区域差距随之拉大。与此同时,区域分工弱化,不同区域产业结构雷同等问题日益突出。只有统筹好区域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十年来,中央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上,又先后提出并实施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形成了完整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十年过去了,中国“东高西低”的经济版图已悄然变迁。

  从2008年起,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四年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与此同时,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地区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

  随着经济“洼地”的隆起,市场要素在更广阔空间加速流动,先发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加速向后发地区转移,促进了区域间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翻开当今中国经济版图,向东望去,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先发区域,正通过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为未来发展探索新的道路;向西望去,曾经的经济“洼地”整体隆起,正以其后发优势,为未来发展积蓄新的力量。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选择在本省本地就业。

  农村劳动力流向的变化,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城乡格局的悄然变迁。

  对比十年前后中国经济版图,原有城市不断扩张,新的城镇拔地而起,大量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

  十年间,中国城镇化率从不到40%迅速上升至50%以上。

  在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内需潜力充分释放,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向城市,既促进了城市发展,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市场要素在城乡间双向互动,抚平了城乡差别……

  进入新世纪后,针对城乡差距过大等突出问题,中央作出一系列旨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连续9年出台关注“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全面取消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对农业生产进行直接补贴,大幅提高扶贫标准,着手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中央的大力扶持下,中国的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十年来,城市在扩张,农村在发展,城乡界限不断淡化,中国经济版图日新月异。

  神州大地“退”出绿色

  十年来,中央加大投入、加快步伐,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以及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其中,仅在林业上的投入就超过5000亿元,是上一个十年的10倍。

  中国用绿色笔调勾画着新的经济版图——

  十年来,中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亿多亩,比上一个十年增加近1亿亩,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而沙化土地由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将一个中等县的国土面积治理成为非沙化土地。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节能减排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

  自2006年起,中国启动实施了“十一五”节能减排计划,淘汰小火电组、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2亿多吨,促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1%,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6%和14%。

  在此基础上,中央又着手从国家战略角度谋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2005年,中央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初步构想:各地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区域发展格局。

  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出台,将全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被列为限制开发区,总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的各类保护区被列为禁止开发区。

  “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未来中国经济版图将更趋优化。”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陈秀山说。

  (据新华社北京电)


浙江日报 天下·中国风 00006 经济版图沧桑巨变 2012-07-17 2637785 2 2012年07月17日 星期二